我常为知音难觅感到沮丧:揭秘彭丽媛服装设计师马可‏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2014年,马可用8年时间准备的无用生活空间在北京开张了。地方选在美术馆后街,原先北京胶印厂的旧址上。工厂因为经营不善和环境污染,迁出城外,留下一片生锈的厂房,被改造成文化园区,类似798的做法——这些工业时代留下的锈迹,在今天有了新的意义,首先是一种当代艺术式的审美,然后会发展出一种怀旧中的时尚。中国美术馆、三联书店、北京人艺、东四工人文化宫、77剧场连成一片,许多咖啡馆和小馆子点缀其中,成了一个小的文艺枢纽。一次,我坐在一家由四合院改成的饭馆,旁边有一半客人来自国外——至少看上去是这样。一个女人推门而入,穿了一身白色的麻布长袍,脚下轻盈,没有声响。那时我正在准备采访马可的提纲,很快猜到这是她的员工,但第一眼看去,仍有些时空穿越的错觉。

马可设计的空间也像一个白衣女人。玻璃外墙用白纱蒙面,外人看不清里面的装饰,不像商场的橱窗。里面做成传统院落的样式,石板路、木家具,装饰着秸秆和稻草,家居用品却又符合现代生活的要求,都出自马可之手。她把这里称作自己的家。售卖的衣服像挂在自家的衣柜,顾客可以试穿、购买,单价都很高。

因为成为第一夫人的服装设计师,马可成了一个神秘的名字,此前她在行业内的名声突然被大众知晓。她所倡导的尊重手工、回归传统的价值观,与这个加速旋转的世界有些格格不入,又因品牌的高端路线,受到一些质疑。

正是因为这种复杂性,而不单纯是她的成功,让我们在年末访问她。由于出差的原因,一部分采访通过邮件完成。此时马可正在浙江丽水,要专门找有网络的房间,见完当地县长和手工艺人之后,再把写好的回信发出。而我已经赶到巴塞罗那,酒店刚好位于城里最繁华的两条商业街旁,街上满是游人,在圣诞节的彩灯下疯狂采购。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中国人。一位女子裹了一身黑,在人群中利落地穿梭,冲着电话讲,“好啊,我们约在LV!”除了国际大牌,兰布拉大街上还有许多西班牙本土品牌,比如著名的Zara。这位西班牙首富,向来也以低调闻名。他旗下的许多产品线,有的在中国卖得风生水起,有的默默无声,支撑几年就退场。这就是全球化时代潮汐般的流通与更迭。

马可也身处其中,而且是留在沙滩上的赢家。从苏州丝绸工学院毕业后,她南下工作,赶上90年代珠三角外贸纺织工业的爆发,1996年和毛继鸿共同创办“例外”。现在,作为个体的中国设计师开始在国际崭露头角,属于马可自己的“无用”又出现在前排。

纪录片《无用》里,贾樟柯把纺织工人、煤矿工人和裁缝的生活,与马可在巴黎时装周上发布“无用”系列的故事平行剪辑在一起。工人们每天从工厂回宿舍午休,要穿过一道锁上的铁门,瘦的人直接从中间钻过去,胖一点的就要从上头翻过栏杆。在贾樟柯的老家山西汾阳,裁缝改一件衣服收几块钱,生意也越来越不好。这些人与马可一起,构成了他们所处的时代全貌。

与其说马可和她的品牌提供了一个确切的答案,不如说她抛出了一个正确的问题——鸿沟横亘在古老中国和现代生活之间,你的选择是什么?2014年9月9日,马可将“无用”推向市场。但相比赚钱,试图传递价值观则显得更加困难。在个体越来越自由、独立的今天,作为集体的生活方式显得暧昧不明。对批评者的回应,她多少有些退避,“小众,并不代表没有存在的必要。”毕竟,“晴耕雨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童叟无欺,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马可理想中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已经离我们那么遥远。

有时我会为知音难觅感到沮丧

问:可否描述一下你现在身处的环境?

马可:我现在在浙江丽水的一个乡村客栈里,室外温度接近零度,穿着羽绒服在房间里,手指还不至于僵硬。这是我第一次来浙南乡村调研,这里的古村落保存完好,超乎想象。

问:儿时在农村的假期,是你设计的来源。为什么艺术家常常要从童年汲取营养,甚至复现童年?

马可:人的记忆也是有选择的吧,最令人开心或痛苦的记忆总会比较深刻。成年后发现,童年的经历对一个人成年后的价值观形成几乎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当你努力奋斗到能够自由选择时,这颗种子才会破土而出,带你去最想去的地方,做最想做的事。

问:有一句话,回不去的家乡。这种无奈、无力,你会有吗?

马可:有,无奈或无力好像还不足以形容。有太多的中国人只有记忆中的故乡,但却不可能再回到自己的家了。过去的家园如今矗立着高楼大厦,儿时奔跑嬉戏的田埂小道现在已是腾云驾雾错落有致的高架桥。5年前我回家乡探望母亲,试图找到自己儿时生活到17岁的大学校园中的家,却看到拆迁到一半的断壁残垣,教师宿舍楼的东侧已经夷为平地,仅剩的西侧半边楼体摇摇欲坠地伫立在寒风中。我家住过的3楼的一间房子只剩下南和西面的墙壁,东侧墙壁已经消失,歪斜着的门框上还钉着学院的门牌号。童年里与小伙伴一起跳皮筋踢毽子的大院已经堆满了砖头瓦砾,我们在楼道里追逐奔跑的欢笑声还在耳边回荡。我终于回到了在外魂牵梦绕的家,可是,家在哪里?

马可:无用是我对家园的寻找和回归,我相信,很多中国人和我一样,只能思念着记忆里再也回不去的儿时的家,那曾是我们童年最温暖、最美好的记忆,人情朴素、物质简单。我试图通过建筑记忆中的童年家园,让大家、也更让自己有一个可以让这颗心安顿下来的地方。我无法说无用生活空间的出现会影响甚至改变多少人,但它至少影响和改变了我,让我在偌大的京城里找到了回家的感觉。

问:在“例外”创办10年时,你曾因商业社会、消费、时尚这些元素感到愤怒。今年,这种愤怒的情绪还在吗?

马可:倒也不见得是愤怒,只是觉得,消费和时尚不应是人们惟一的选择。文明社会可以给人们更加多元化的选择,每个人都有选择如何生活的权利而不至于受到排挤。创建无用,是对自己内心的尊重,也是与自己的同道分享多年用心创作的成果——小众,并不代表没有存在的必要;主动放弃主流社会对于成功的定义,转向对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探索;不在乎他人的评价也不与他人比较;理智而有节制地占有物质但却不会迷失其中;不向呆板无趣的工业产品妥协,坚持灵性而有品质的生活;坚持捍卫自己内心的纯真而不忘初心。我想,这些都是无用有必要存在的理由。

问:观察现在的中国社会,商业化程度越来越深,“无用”也不可避免地身处其中。这种矛盾是否无解?

马可:不会,商业不是目的而仅仅是实现理想的手段,重要的不是做什么商业,而是为什么而做。是为了你个人的私欲,还是为了造福更多的人。

问:现在会在什么事情上感到沮丧?

马可:目前是无用品牌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在寻觅一些淡泊名利、真正发自心底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民间手工艺,并且勇于肩负无用使命,愿终身投入于此项事业的同道,这样的人很难找,大多数人难以放弃一些现实的个人利益。有时,我会为知音难觅感到沮丧。

中国人就是中国

问:从时间上看,你的职业发展和改革开放至今的社会变迁是同步的。你也是这个时代的受益者吧?

马可:我很庆幸自己生于70年代初期,既有无忧无虑的自由快乐的童年,也同时是互联网等高科技的受益者。因为童年大量的阅读(那时电视还没有普及)使我较早确立了明确的价值观,所以当80年代末期改革开放以后,大量西方的东西涌入中国时,我还能基本保有清醒的自知,而不至于无所适从。

问:你喜欢贾樟柯拍摄的纪录片《无用》吗?他在片子里拍摄了许多流水线工人、山西汾阳的裁缝,那些都是现代化初期的景象。

马可:坦白说第一次看到《无用》纪录片我也没完全看懂,但是,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耐看的电影,看了几次以后,我觉得我逐渐明白了贾樟柯为什么会这样拍,我并没有把自己看成置身电影中的一员,我更乐于以旁观者的角度,去深入思考及理解贾樟柯。

问:现在的中国设计师多了起来,其他行业也是,中国人更深地介入世界了。但你对什么是“中国”,似乎有自己的理解?

马可:什么是我理解的中国?中国人就是中国。我在阅读中复原我们祖先的信仰追求和生活方式,从中感知他们对子孙后代的期待和祝福。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众多谦卑良善、学养深厚的子民。刚刚卸任的台湾文化部部长龙应台先生,最近的文章中有一段话可以概括中国人应具备的修养素质:“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独处时,他,如何与自己相处?所有的教养、原则、规范,在没人看见的地方,他怎么样?

在一个文化厚实深沉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慧。品味、道德、智慧,是文化积累的总和。”

唐人街精选自南方人物周刊 我常为知音难觅感到沮丧:揭秘彭丽媛服装设计师马可‏

给TA喜欢
共{{data.count}}人
人已喜欢
健康医药

有信仰的幸福:一个典型美国基督教家庭的故事‏

2015-1-4 10:56:56

健康医药

看看也醉了:“领导”大方脱裤 媚娘禁止袒胸?‏

2015-1-5 10:05:0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