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份子,本来是中国国内民间一种凑钱的做法,比如有人要结婚了,亲戚朋友随上一份钱给予帮助。后来演变为参加婚宴时给新人红包。再后来,特别是近几年,生日、升学、满月、乔迁、录用、升职、出国等,都要随份子了。我国内一个朋友说,最近一两个月不吃排骨不喝酒、“节约闹革命”了,因为他收到了七八张“红色罚款单”,一个月的工资“强作笑颜”“被奉献”了。
美国也有“随份子”,但颇有美国特色。一是“频率低”,你想不起名字的人不会给你送请帖。此外,幼儿园老师不会给孩子送请帖;单位领导的秘书也不会放风“领导最近很忙–侄女要结婚了”。二是“品种少”,主要是亲友结婚、过生日、生孩子,或者得到别人帮助,需要表示一下。三是“金额少”,大多只相当于老百姓一两个小时的工资,在中国人看来,拿不出手,极其“寒酸”。美国人不兴中国式的“红包”,若要送钱的话,到超市去买张礼品卡(gift card),礼品卡分门别类,可去餐馆吃饭、书店买书、超市购物等。金额通常为10元、15元、20元、25元、50元。这就是美国人随份子的行情。
当然,结婚的随份子金额较多些。通常不给现金。也有例外。有些地区承继来自波兰的风俗,在婚礼上会举行“金钱舞会”(Money dance)。来宾跟新娘或新郎跳舞,给一点现金,表示感谢。几块钱而已。所以有的新人把这“金钱舞会”叫做“角币舞会”(Dime dance)。dime,10分钱硬币。有的新人为了不使来宾感到“不付钱不好意思”,特地在每张桌子上摆个碗,放不放钱,“悉听尊便”。
美国人祝贺新婚的随份子方式主要是给新人买东西。亲朋好友会收到一份长长的购物单,叫做新娘登记单(Bridal registry)。美国结婚费用“重女轻男”,传统上是由女方承担的。新娘登记单上分门别类详细列出所需的物品,大体为:装饰品(Decor),如花瓶、镜框、艺术品等;玻璃器皿(Glassware),如咖啡杯、酒杯、饮料杯等;炊具(Kitchen),如色拉搅拌器、煮咖啡器、烤箱手套等;寝具(Bedding),如床单、被子、毯子等;餐具(Dinnerware),如盘子、汤锅、糖罐等;浴室用品(Bathware),如浴衣、垫子、体重秤等。美国没有丈母娘刚需,比如房子和聘礼。准新郎“无债一身轻”,通常便会和准新娘联合发出新娘登记单。
1924年,美国马歇尔商场(Marshalls)首创新娘登记单服务。后来,许多百货商店,如美西(Macy’s)、目标(Target)等,都提供这一服务。当然,商家目的是要赚钱,但此举确实为准新娘和随份子的亲友提供了实惠和方便。现在网络发达,新娘登记单上网,更为便捷、省事。美国人讲实际,一份登记单,随份子的物品都是不重复的必需品。
新娘登记单的客观社会效益是,倡导了“礼轻情意重”良好风气。登记单上的物品不贵,每件几块美元、几十块美元,绝不会影响送礼亲友的日常开销,也断了某些人的敛财之路。
也有些新人效仿中国人,收礼金。不发新娘登记单,而代之以“蜜月登记单”(Honeymoon registry),礼金用于度蜜月;雷锋新人则发出“慈善登记单”(Charity registry),礼金转交慈善机构。
礼金支票写多少钱合适?通常兄弟姐妹给三到五百。朋友、同事则基本按照“1年20元”潜规则,即相识1年的,给20元;2年的,给40元……通常到1百元封顶。若是从穿尿不湿开始一起长大的发小,最多给个2百元。你总不能超过“兄弟姐妹”吧。
据统计,平均而言,美国每对新人收礼200份,每份价值70到100美元。其中有些还是“团送”的,即几个人合起来送的。所以,美国人是绝对不会因结婚随份子而“节约闹革命”的。
(文章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