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西医

我至今都无法原谅那个永不放弃的自己

By (Louis Ng), 吳啟揚

July 22, 2019

前几年有新闻报道,一名高考考生因只想上清华大学,复读两次,每次都与录取线失之交臂。

年复一年的备考给他带来巨大压力的同时,也是时间的消耗。

前两天和前麦肯锡的校友聊天,了解到有些优秀的毕业生,因为想入职麦肯锡,不惜花两三年的时间在面试上,练习case study(案例分析),最后被拒。

投入的巨大时间没法收回,同时也错失了其他不错的机会。

这位朋友曾作为麦肯锡的面试官,遇到这样的求职者很容易看出这类“过于准备(over-prepared)”型求职者的套路。

因为过多的分析模型不但不能发挥他们的逻辑分析能力,反而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限制了创造性和真正的问题解决型思维。

限制我们成长和付出巨大机会成本的,到底是什么?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常娜,毕业于世界最古老商学院ESCP欧洲高等商学院。相信每个人的精进都是一部史记,要像创业CEO一样,经营自己的成长。个人公众号:“创客史记”(id:chuangkeshiji)。

蜜蜂和苍蝇

   谁更有智慧?

不妨思考一下,如果问你:蜜蜂和苍蝇,谁更有智慧?

你会怎么回答?

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卡尔•韦克做过一个苍蝇和蜜蜂实验:

韦克把六只苍蝇和蜜蜂放在一玻璃瓶中,将瓶子平放,让瓶底朝着窗户。

结果,蜜蜂不停地在瓶底打转,拼命找到出口,直到它们耗费自身所有的体能和精力——力竭倒毙或饿死。

而苍蝇不断乱撞,在不到两分钟内,最终从瓶的另一端逃逸出。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

其实,蜜蜂飞行能力并不比苍蝇差,它们的眼睛也并不比苍蝇进化的低等。

无论蜜蜂和苍蝇,它们都是靠着密集排列的小眼构成的“复眼”生存,这样的构造可以帮助它们辨识光源、确认飞行方向。

不同的是,蜜蜂平时的工作是“高效”而有条不紊地两点一线:找到蜜源,回到蜂巢。

而苍蝇就像那句老话说的,像个“没头苍蝇乱撞”。

但为何最终逃出的是苍蝇而非蜜蜂呢?

 

相比苍蝇,蜜蜂更智慧,更偏爱有逻辑的坚持。

它们懂得追求光源并有着既定的行事目标,它们认为逃脱囚室的出口必然在最光明的地方。

 

而苍蝇,它们欠缺有逻辑的思考,只是通过不断尝试不同的方向,误打误撞撞出了瓶口。

看起来它们是头脑简单,甚至有些愚蠢的试错者,然而,这种“欠缺逻辑”的莽撞恰恰是它们获得自由和新生的重要因素。

 

韦克总结道:

另外韦克还得出这样的结论:“当每人都遵循规则时,创造力便会窒息。”

同理,职场中也存在类似的情况。蜜蜂和苍蝇,分别代表了职场中的两种工作类型:

前者(蜜蜂)目标性强,执行力以目标为导向,不浪费时间和精力在看似无关的事务上,能够“专注”和持久在同一事情上,自然攻克目标的效率是高的。

后者(苍蝇)善于不断试错和冒险,虽然目标的专注性没有蜜蜂强,但它们的优势是抓住一切可能,找到潜在的机会。

无论是蜜蜂的“智慧”还是苍蝇看似莽撞的“愚拙”,二者都是成长的要素。

但之所以说“坚持就是胜利,是我听说过的最大谎言”,是因为平日里再智慧的人,不懂审时度势因时而变,一样无法摆脱困境。

有策略的坚持和取舍,懂得适当的放弃和变通,才是真正的智慧。

一心上清华的考生和坚持进入麦肯锡的求职者就如蜜蜂一样,都是在不恰当的目标上过于坚持,而没有跳出认知圈子,去看看外面更多的可能和机会,也就成为愚拙坚持的人。

坚持重复我们擅长的事

到底是福、是祸?

 

经常健身的人,可能了解,如果总是在擅长的项目上强化训练,对应的身体形态也会发生变化。

比如喜欢长跑的人,长期跑步下来,下肢会很健美,但上肢的肌肉却因为缺乏对应的锻炼而变得很弱。

夸张地形容这个人身材的话,你会感觉这是一个上下肢拼凑出来的人。

举健身的例子是想说明一个现象:我们往往乐于去做那些我们擅长的事,并且不断重复和强化,这样我们越擅长,越有动力去坚持,从而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但这些看似好的事情,其实也会埋下隐患,正如长跑却导致上下身比例不协调一样,为什么呢?

全球50大管理思想家(Thinkers50)之一,哈佛商学院(Havard Business School)巡视委员会成员,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组织行为学教授埃米尼亚·伊贝拉(Herminia Ibarra)通过大量研究发现:

 

如果陷在自己擅长的工作中,会占用我们在其他成长纬度的时间,让我们在某一专业领域获得成长的同时,限制了在其他方面进步的可能性。

坚持在同一领域深耕,是我们推崇的专注精神,但这往往也是能力陷阱产生的原因。

跨界和多元化成长非但不是浪费时间,反而能够建立多元思维,能够更加优化我们的思维和视野,在多领域突破的可能性也就更大。

 

简单地说,我们的能力最终会成为我们发展的陷阱,我们会一直擅长那些有限的事。

那么解决方法是什么呢?

最好的方法其实就是有意识地警惕这种能力陷阱,规划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就像热爱读书是好的。

但也要培养人际关系和情商,不能成为“书呆子”。

工作上,专业技能厉害的人,也要注意在沟通、领导力、影响力、合作等方面培养自己,打造个人能力的多维矩阵,这样才能在各领域获得更好、更全面的发展。

为了避免越活越“狭窄”

我们应该怎么做?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的问题,是因为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陷入一些认知误区。

比如制定目标时人们容易进入“隧道视觉症(Tunnel Vision)”。

隧道视觉症原本指失去了中心视觉的外围视觉,视野中只指剩下了一个狭窄的圆形隧道式的区域。

应用在目标管理过程中,指我们事前设定好目标有时候也会阻碍我们成功。

因为一旦被设定的目标框死,你将看不到路上遇到的良机,从而与机会擦肩而过。

这里强调的正是过度执着所产生的负面效果。

根本而言,还是思维方式的问题。

心理学里,在一元或简单的思维模式中,人们更容易扭曲现实。

因为我们会自主选择什么样的事物和观点是我们乐于接受和承认的;反之,我们拒绝和抵触违背我们意愿的事实。

这样的思维下,经我们筛选后的观点和认知,最终都是符合我们的思维模型的那些,也就缺失了真正认识世界和了解现实的可能性。

人,也就越活越“狭窄”。

那么如何改善思维,从而灵活地切换和变通呢?有效的方式是为自身塑造更多元的思维模式。

有句老话:“对于拿着大锤的人而言,世界就像一枚钉子”,这是不明智的做法。

毕竟现实的世界并不是按照学科分门别类,也并非独立而不重合的构建着单一的规则。

查尔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也这样总结:

写在最后

 

正因客观世界的复杂多变,拥有蜜蜂的专注和苍蝇的冒险抑或其它思维,并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再调节和选择,才是走到最后,找到“出口”的方法。

韦克苍蝇和蜜蜂的实验告诉我们的不单是学着变通的重要性,更启发我们处理日常事务中应培养自身应对变化的意识和多元的思维模式。

坚持就是胜利,意在让我们坚持,但胜利与否取决于坚持得是否恰到好处。

你是怎么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