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澳大利亚 – 肺炎疫情:艺术家借助虚拟科技试图突破时空限制 – BBC News 中文

By BBC中文 - 吕嘉鸿

December 27, 2020

图像来源,KAWS and Acute Art

在香港看到的在手机程序屏幕中虚拟出现的巨型吹气公仔“Companion”作品。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 ,需要与大量民众互动的艺术活动遭遇重大冲击。重要的全球性艺术展览纷纷取消。譬如香港一年一度最大的艺术展览“香港巴塞尔艺术展”(Art Basel HK)以及Art Central都宣布取消今年的展期,欧美多项重要艺术及表演活动也纷纷腰斩。

应对疫情蔓延带来的影响,艺术家开始借助虚拟实境(Visual Realtity )或扩增实境(Augmented Reality)科技,展示或贩售自己的艺术作品,这也显示了现在艺术界特别是普普艺术(Pop Art)与科技合作正酣的潮流。

从实体到虚拟展出的艺术品

来自美国的艺术家“KAWS”本名布莱恩‧唐奈尔( Brian Donnell),近年来以其巨型吹气公仔“Companion”作品在全球各大城市空间展出而声名大噪,也是现在全球最受关注的普普艺术家之一。

然而,2020年,面对意外发生的肺炎疫情,以往作品展出的公共空间的人潮散去,艺术家面临许多挑战。“KAWS”因此与英国伦敦的艺术策展公司“Acute Art”反其道而行,他们开始透过虚拟以及扩增实境科技,希望让艺术玩家借着下载手机应用程式(APP)就能看到公仔,透过手机屏幕让展品“现身”在眼前。

图像来源,KAWS and Acute Art

在台北,透过手机程序可以看到在屏幕中虚拟出现的巨型吹气公仔“Companion”作品。

艺术家“KAWS”的作品“Companion”公仔本周便首次以“扩增实境”(类似宝可梦的手游科技)的方式在全球12个大城市展出。

如同宝可梦游戏,透过科技,玩家现在不需要配戴VR或3D眼镜装置就可以在手机上看到巨型吹气公仔“Companion”在眼前浮现。

目前在全球10多个重要城市的地标,譬如纽约中央车站、香港中环摩天轮、台北民主广场等都可以下载这个手机程序APP,让巨型公仔现身在手机屏幕上,与使用者互动。此外,不像传统模式透过艺廊或拍卖场贩售艺术品,他们现在让买家透过手机应用程式,便能收藏购买艺术品,让这个虚拟的公仔透过手机“现身”在使用者的四周。

艺术鉴赏的民主化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艺术家“KAWS”过去在香港都是实体展出作品。

“Acute Art”艺术总监丹尼尔·伯恩鲍姆(Daniel Birnbaum)告诉BBC中文称,在肺炎疫情的危机下,虚拟互动的科技,对艺术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说,现在全球艺术策展人都正在与知名的艺术家们一起借着虚拟科技探索这新的视觉可能性,例如艾未未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玛莉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等等都运用科技展示他们的作品。

艾未未在2020年1月首次发表其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作品“Omni”,以两个影像作品呈现缅甸流离失所的大象和逃至孟加拉国的罗兴亚难民,观看者可以借着360度沉浸式视频(immersive video)宛如亲身处于孟加拉的难民营中。

伯恩鲍姆证实,此次肺炎病毒肆虐,确实对艺术界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他说:“博物馆和艺术博览馆关闭。 对于艺术界来说,找出新的交流工具彼此交流艺术品或资讯非常重要。 当然,科技无法解决所有问题,但我认为与重要艺术家一起探索的新可能性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

“譬如,这次‘KAWS’的全球展览可以在今天开幕,而不需要任何人去运送任何实体作品, 从环境生态角度来看也很有趣。”他补充说。

美术馆之外的虚拟展览

许多科技巨头也开始以虚拟技术介入艺术展览。谷歌(google)在2016年便与全球众多博物馆推出一款手机运用程序 (APP)。透过近距离放大( Zoom Views)功能,让使用者借着手机屏幕“零距离”检视艺术品,并透过类似“谷歌街景”功能,可以360度身历其境于各大博物馆空间。

评论人士说,透过科技手段参观博物馆,可以看到作品的材料质地、裂纹、泼墨甚至画中人物的发丝等等,这些是以往在博物馆中难以透过肉眼看到的细节。目前为止,全球有1000多家博物馆,都已经加入了这个“在线”计画。

伯恩鲍姆强调,艺术家与策展人对于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深感兴奋。

图像来源,Max Hattler

海特勒说艺术家应该超越科技做出好的作品。

他解释,这不仅是艺术家借着这些虚拟或互动科技,开拓自己的创作想像,同时也希望达到“艺术民主化”:亦即人们不需要透过前往传统画廊和博物馆就能接触到艺术。艺术家将想要传达的讯息,借着科技(譬如APP)传达至无法前往实体美术馆参观的群众。

不过,香港城市大学创意与媒体学院助理教授麦克斯·海特勒(Max Hattler)告诉BBC说,虽然艺术家试图追赶虚拟科技或人工智能创作的潮流,尤其许多资金都赞助在这些科技上,“但是不一定每一个艺术家都能熟练运用这些技术,做出好的作品”。

同时也是艺术家的海特勒告诉记者,他自己的创作是倚赖数位动画,他也解释艺术家与科技的关系是一场持久赛:“事实上,科技或技术一直是艺术的一部分:笔、铅笔、纸和墨水:它们都是艺术家采用的技术。”

“当然,21世纪的艺术家应该采用当下可用的技术。 但是,只有善用科技的艺术家,设法掌握和超越该科技的限制,才能创作出历久弥新的作品,”他补充。

【唐人街】Fb每日分享澳大利亚精选新闻,让你随时随地知道澳洲最新 @玩乐、@移民、@生活资讯:https://www.fb.com/news.china.com.au/

【欢迎新闻爆料,洽谈合作!】微信订阅帐号:news-china-com-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