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中对话:中澳文化差异小提示 | Australia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澳中对话:中澳文化差异小提示

发布时间 20 January 2014, 7:35 AEST

Australia has become one of the world’s top destinations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the number of overseas students in Australia is on the rise.

澳中对话:中澳文化差异小提示 |  Australia (Credit: Audience Submitted) 

在澳华人篇

欢迎来到澳大利亚这片富饶的土地!这里的生活美好,你不需要再为空气污染、食物安全和奶粉紧张等问题忧虑。我保证你很快就会像其他人一样爱上这个国家。同时,我相信你是一位友善、遵纪守法和入乡随俗的在澳华人,而且对澳洲历史和文化的了解很可能已经超过了很多当地人。本文作者16岁移民到澳洲,她希望在这篇文章中讨论一些很重要但容易被忽视的文化细节,帮助你在澳洲的新生活中避免制造某些尴尬场面。

1. 不要过分谦虚

和西方人相比,华人惯于谦虚,尤其是在生人面前。毕竟,谦逊是老师和家长从小不断给我们灌输的儒家思想之一。在澳大利亚人看来,过分谦虚就等于骄傲,不是礼貌的表现。譬如,如果你的澳大利亚朋友称赞你的心算能力很惊人,不要回答“不,我不是很好”,或者是“不不,我的朋友们比我强多了”。一句简单的“谢谢”就足矣,接着享受这份片刻的荣耀。这位朋友的赞美很可能要比你的亲戚的赞美要真心得多。

 

2. 不要正面打量路人

在很多西方国家,盯着陌生人看或者不断打量路人是很不礼貌的行为(除非你是在酒吧而且对方也对你有好感),尤其是男士打量女士更为不尊重。如果你完全是善意的或是受好奇心所驱,建议联系学会用余光打量、或者是透过墨镜或手机画面,如此较为无伤大雅。

 

3. 咀嚼时不要张嘴或出声
 

在澳大利亚,家长从小就教育小孩“吃饭时不要张嘴”、“咽下食物后再说话”,因为没有什么比看见别人嘴里被磨碎的食物更倒人胃口的了。如果你的朋友正当你的嘴里塞满食物时问你问题,继续咀嚼不要作答。大多数人会理解,甚至为他们不合时宜的问题道歉。直到嘴里的食物被完全咽下去后再说话,不然很可能半途喷出饭菜,极不雅观更影响别人的食欲。

 

4.不要反复蘸酱

在中国,亲朋好友围聚一堂分享一桌子的菜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而西方的餐饮习俗很不相同,大多数人喜欢分餐,而且会避免接触他人的食物或酱料。很多国人刚来澳大利亚时都会忽视这一点。其实具体规则并不复杂 – 如果你和其他客人共享蘸酱,比如配薯条的番茄酱或辣酱,你的食物只可以接触蘸酱一次,千万不要将咬过的食物再次放入酱中。如果是汤汁类等,一定要用公勺将食物盛如自己碗中,否则会导致细菌传染,很不卫生。

 

5. 准备一个有趣的醉酒故事

你可能很快就意识到澳大利亚人有很浓郁的酒文化。香槟、烈酒果冻和饮酒游戏都是周末休闲的必备。一个有趣的醉酒故事可以制造一大片笑声,并且瞬间提升你的魅力指数,而同样的故事在国内可能会遭来职责或引起不满。如果你没有亲身经历过任何疯狂的醉酒之夜也没有关系,发挥你的想象力或者鉴戒周围朋友们的故事。不要忘了生动的讲述技巧往往比故事内容更为重要。

 

澳大利亚人在中国

随着中国近几年的不断发展和崛起,中国已成为了很多澳大利亚人留学和工作的热门选择之一。为了帮助外籍人士‘平稳过渡’并减轻文化冲击,市面上有越来越多的关于中国礼仪习俗的书籍,介绍如何送礼、赴宴、应付敬酒等实用常识。最近更出现了一些手机应用程序教你如何使用蹲厕(别忘了带着你自己的卫生纸!)和吃灌汤小笼最地道的方法等有趣内容。本文列举了一些礼仪书中不太提及的生活小建议,由一位在中国生活了四年的澳籍华裔撰写。

 

1. 多唱些,少喝点

众所周知,澳大利亚人非常喜爱喝酒,下班后泡酒吧是很多人的嗜好。但是在中国,最普遍的休闲娱乐方式则是唱歌。大部分中国人喜欢大吃一顿,然后和朋友一起去卡拉OK高歌(更地道点儿叫KTV)。 如果有一天你突然被拉进一间灯光昏暗、到处放有天鹅绒抱枕的小屋,别担心,这并非某少儿不宜之处,而是典型的KTV房间装饰。总体来说,中国人唱歌的激情远远大于喝酒,多锻炼你的歌技对你在中国生活、交友有百益而无一害。

 

2. 不要直呼长辈姓名

对任何比你年长的人(比如父母的同辈或长辈),不要直呼其名,因为这在中国是非常没有礼貌的做法。传统的称谓规则其实相当复杂,很多中国人也未必了解。如果遇到长者,较为保险和通用的叫法有阿姨、叔叔、爷爷、奶奶和老师(在中国,几乎任何比你年长的人都可以是你的老师。具体细则请参考其他文章)。

相比而言,大部分中国年轻人对此不是特别讲究,尤其是和你年龄相仿的可以直接叫他们的名字。但是要注意,有些人可能因为你的称呼显老而不高兴。例如有些女士尽管上了年纪还是喜欢被叫姐姐而不是阿姨。如果你不确定应该如何称呼,最好事先询问你的中国朋友。

 

3. 在中国人们对隐私权有不同的概念和理解

我的很多中国友人告诉过我,在学校时,英文老师总会提醒他们在国外问别人年龄是大忌。但是在中国这却是斯通见惯之事,尤其是长辈问晚辈。如果有一天你的中国友人询问你的薪水、财产等你认为极为私密的问题,不要见怪,他们无意冒犯,这些在中国都很寻常。

 

4. 不要公开谈论敏感、禁忌话题

不要认为中国人没有隐私的概念,只是理解不同。其中原因有很多,包括历史和人文因素。例如,由于学生众多加上资源缺乏,很多中国大学的澡堂是公用的(当然,分男女)。而在澳大利亚,若有学校建议学生们和他们的好友一起洗澡,一定会引起强烈抗议。相反,有些话题在澳大利亚人们可以高谈阔论,但是在中国却是禁忌,比如任何涉及性的内容。 我的一位旅居中国的澳籍朋友曾说过,“我跟澳大利亚朋友最常谈论的两个话题就是性和政治,而这恰好是我跟中国朋友避而不谈的”。所以要注意中国人对隐私有不同的概念和理解。

 

5. 被赞美时不要过多说谢谢

谦逊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当别有人赞美你的时候,无论真实与否,你通常都要推辞或否认。这个习惯是与澳大利亚人截然相反的。在澳大利亚,人们几乎是生来就会对赞美说声“谢谢”。在中国,收到表扬时建议不要说“谢谢”,而是“哪里”、“彼此”、“过奖”或者其他自谦的话。

 

6. 如果你有华裔血统,大家对你的要求可能会和对非华裔血统的外国人有所不同

普遍来说,如果你长得一张华人的脸,很多中国人会下意识地认定你对中国文化和传统有很深的了解。无论你的祖先是否早在19世纪50年代就来到澳大利亚乡村淘金,如果你留着中国人的血而不了解中国文化,可能会遭到非议或不善的目光。

举例而言,一个棕发蓝眼的老外即使说一句磕磕绊绊的“你好”都可能会博得大家的喝彩,还会被邀请参加中国的相亲节目,但是你结结巴巴的中文在他们看来就不怎么可爱,甚至会对你的智商产生质疑。每当类似事情发生,不要懊恼,就把它当成宣传海外华人文化差异的机会吧,不过你可能要借助手势或是夸张的肢体语言。

 

(作者:QIU Wenlin (Chloe) / 裘文琴是2013年澳中青年对话的成员之一。曾是投资银行家的她现已成为企业家。16岁移民澳大利亚,对澳中两国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Sue-Lin WONG / 黄淑琳也是2013年澳中青年对话的成员之一。目前,在澳大利亚出生的她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双学位六年级学生,在中国工作过,并对为什么很多在华外国人未能与中国人建立真正友谊而有过特别研究。)

给TA喜欢
共{{data.count}}人
人已喜欢
澳洲新闻社论点评

水母给澳旅游业带来问题 | Australia

2014-1-20 12:41:19

澳洲新闻社论点评

澳科学家给蜜蜂装传感器 | Australia

2014-1-20 12:42:3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