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疫苗事件把我们当父母的都惹毛了?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唐人街》-澳洲華人的官方媒體
为什么疫苗事件把我们当父母的都惹毛了?
(韩一杰 作品)
“这事关乎的是我们的孩子,我们输不起。”
今天被疫苗事件彻底刷屏了。
朋友圈有人表示很烦躁,说,动不动就搞得这么恐慌,你们就不能冷静点,理性点吗?一个疫苗事件,至于这么夸张吗。
呃。我从来不用这句话,但我必须得用一次了。
等你有了小孩就知道了。
因为当了家长,就会对这类事件产生强大的同理心。
也许你会说,这次是非法疫苗,不一定完全是毒疫苗,不应该过度放大它的危害。
但是我想说,这事关乎的是我们的孩子,我们输不起。
不管一个事故、一种病毒,一个灾难,它的概率有多低,也许只有万分之一,十万分之一,百万分之一,但是发生在我们孩子身上,它的概率就是百分之百啊。

我算是非常没心没肺的人了,孩子二逼啊、猥琐啊我都可以接受,但是关乎他健康和安全的事,我会特别紧张,特别神经质。
很多人说,一个人当了家长,就会变得更坚强,因为要保护孩子。可我想说,当了家长,也会变得更脆弱,因为害怕孩子受伤。
孩子就是我们的痛点,我们的软肋啊。
这次疫苗事件,引发《南方都市报》之前关于疫苗的图片报道被重新翻出来,再次看到一系列因为疫苗产生异常反应导致残疾或死亡的小孩案例……
坦白说,我看了两段,就不敢往下看了。
我一个朋友,也有小孩,她说她真不是矫情,今天翻到这个报道,看到后面,在办公室崩溃大哭。

我曾经在报社写过时政新闻和社会新闻,但是现在关于小孩受到伤害的新闻我都不敢细看。
我曾经是个看电影口味超重的人,什么《两女一杯》《下水道的美人鱼》这种十大禁片我都敢看,但是《亲爱的》,我知道它是好电影,但因为它讲的是拐卖孩子啊,我至今都不敢看。《唐山大地震》,母亲要在两个孩子的生命之间做出选择,我是怂逼,我不敢看。
其实看新闻或者看电影的时候,一般的事故,我们不会马上联想到发生在自己身上,但是关于小孩的恶性事件,我们马上就会联想到自己。
明明不敢想,但是又忍不住去想。
每次出现这种失独、小孩被拐卖、溺死、走失、校车出事故的新闻,我会认真看相关信息、背景分析以及安全知识,但是我不敢去看小孩受伤的图片,小孩出事的故事细节。
就像我同事茜半仙,她在英国上学的时候,她妈妈只要听到国外有女生被强奸,被枪击,卷入恐怖袭击,都会觉得心惊肉跳。

这就是身为家长的同理心。
哪怕受害的不是我的孩子,我在看到这条新闻的同时,就有受害的联想,这就是同理心。
其实大家可以看看这个知识型动画片,讲的就是同理心和同情心有什么不一样。
同理心跟居高临下的施恩不一样,跟站在道德高地的指指点点也不一样。
同情心是带有一点自上而下的施予感。
而同理心是平等立场上的互相关照。
就像前几天我在公号上讲了唯唐失学的事,那么多人来帮我,其中有个女强人朋友,她平时工作特别特别忙,还一直到处打电话,帮我咨询小孩上学的信息。
我特别特别感动,一直在微信上谢谢她。
她只轻描淡写回了我一句话,“没啥,都是当父母的”。
就像我一个闺蜜,以前一直不喜欢小孩,见小孩就觉得很烦,但是她生了一个小孩,又生了一个小孩之后,画风突变,完全变成慈母范儿了好吗。对自己的小孩有无限的耐心,对别人的小孩都特别温柔了。
前段时间我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小故事,一个女孩,大半夜从火车上下来,提着超级重的大箱子,正吭哧吭哧地爬楼梯。
这时候一个大叔过来帮她的忙,女孩很感动。
大叔说,“这没什么,我的女儿也跟你一样大。”
其实就是因为有了小孩,我们也对别的小孩产生了同理心,这就跨越了自私的基因,让这个世界少了很多“关我屁事”的冷漠。
如果整个社会都有这样的同理心,明白小孩出现问题,对一个家庭是多大的灾难,这种同理心就会成为一种公众的共识,甚至上升为一种制度。
我在日本旅游的时候,看到日本小学生的书包,真的特别有感触。
他们的书包是花了很大的精力去研发的。
他们的书包不仅仅是拿来装书的,更重要是来保护小孩的。
他们的书包是特殊材料做的,厚厚的,如果孩子跌倒,它能起到缓冲的作用;如果孩子掉进水里,它就能起到救生圈的作用;如果孩子失踪,每个书包都装了定位系统,还能起到寻找孩子踪迹的作用。
从一个书包,就能看到一个国家的价值选择——孩子永远是第一位的。
在美国,校车都是有交通特权的,在任何时候要为校车让道。
在新闻里常常看到,美国为了找一个失踪的小孩,甚至会出动几架直升飞机,他们用拯救大兵瑞恩的规格,去寻找一个失踪儿童。
FBI也设有专门负责追踪失踪儿童、性侵害儿童案件的部门。
在欧美很多国家,都认同保护小孩是天经地义的。
所以,疫苗事件引起轩然大波,这是很正常的。
放在任何国家,反应只会比这个更激烈。
看到一个分析,也是这样的立场,“吊诡的是,目前对频发的儿童恶性受害事件显然有些反应迟钝,除了愤慨与谴责之外,在具体保护机制的构建行动上明显欠缺。这主要在于国家亲权原则被忽略了。”
这篇文章里就强调说,国家亲权就是一个各国公认的儿童保护基本准则——国家是儿童的最终监护人,保护儿童首先是政府的职责。在国外,政府往往会在第一时间对儿童受害事件作出反应,勇于承担责任与道歉。
涉及儿童安全的事,就应该是国家大事。
胡适说过,考察一个国家的文明,首先要看它怎么对待一个小孩啊。
希望这一次,我们能看到一个妥善的解决吧。

============================

「唐人街」Fb每日分享澳大利亞精選新聞,讓你隨時隨地知道澳洲最新๑玩樂、๑移民、๑生活資訊:https://www.fb.com/news.china.com.au/

【欢迎新闻爆料,洽谈合作!】《唐人街》主编微信/QQ: 28771796

============================

给TA喜欢
共{{data.count}}人
人已喜欢
国际新闻澳洲新闻

心都揪紧了!京东自营店买的奶粉,宝宝喝了却出现了这个...

2016-3-22 2:57:05

国际新闻澳洲新闻

境外媒体:为何说布鲁塞尔遭到攻击并不令人意外

2016-3-23 14:44:5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