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储行降息箭在弦上,而特朗普政府的举措正引发全球金融权力秩序的重构 (路透社:Tim Wimborne)
距离五月议息会议尚有一个多月,市场预期已开始发酵。
面对全球市场动荡,澳储行将选择单次降息还是双倍幅度?
目前看来,五月维持利率不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事实上,货币市场似乎已为未来三次会议连续降息定价。
关键变量在于4月30日公布的一季度通胀数据。值得欣慰的是,近期消费者价格增速放缓超预期,核心通胀已回归澳储行目标区间,为政策调整留出余地。
然而最大变数来自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飘忽不定的决策风格。
这位身形臃肿的领导人,在政策制定上却展现出体操运动员般的灵活性。
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唯有总统对既定政策的突然反转能带来短暂平静。随着养老金账户缩水与投资亏损累积,这种波动终将传导至家庭消费领域,成为影响澳储行决策的关键。
流动性危机隐现?
上周事件表明,即便总统最亲近的幕僚也难以预判其下一步行动。
周五白宫刚公布获得关税豁免的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清单,周末总统便通过社交媒体全盘推翻,宣布这些商品将按原计划征收20%关税而非传闻的140%。
澳储行始终强调对全球局势保持警惕。过去两周的混乱局面,正大幅提升全球经济陷入严重困境的概率。
若特朗普政策持续,最乐观情景是经济增速骤降伴随通胀再度飙升。最坏情况则是流动性危机重创美国金融体系——但愿不会走到那一步。
目前关税战争对全球经济尤其是中国的影响尚未完全显现,澳储行大概率不会贸然行动。虽然双倍降息可视为保险策略,但过度宽松若引发市场恐慌反而适得其反。保留部分政策弹药或是更明智选择。
山姆大叔自毁长城
全球金融体系面临的风险已难以言表。
这个曾高举自由市场旗帜、运作全球储备货币的最大经济体,正自我制造着敌人都不敢想象的创伤。特朗普正确识别了美国不可持续的财政赤字问题,但通过鲁莽贸易战解决贸易逆差的做法,已引发股市恐慌向债市汇市蔓延。
从国防政策到行政决策的反复无常,迫使世界重新审视美国全球经济角色。两周前还是资金避风港的美国国债,如今正遭遇全球投资者抛售潮。这种危机时期大规模信心崩塌实属罕见。
美国今年需对7万亿美元旧债进行再融资,同时发行2万亿美元新债。在”解放日”冲击全球贸易体系后,这些融资成本将远超此前水平。加之可能的经济衰退导致社保支出增加与税收减少,埃隆·马斯克的成本削减计划带来的财政收益将荡然无存。
关键矿产与金融博弈
上周债市暴动最令人忧心之处在于其持续性——这不是短暂冲击,而是持久战。美债收益率持续高企,美元遭抛售,资金转向欧洲等地。

美股金融动荡使美国从最受信赖的金融目的地跌落神坛 (路透社:Brendan McDermid)
美国突然从全球最受信赖的金融中心沦为二流市场,”美国优先”已成往事。债务市场的复杂性远超股市,可能引发银行体系、保险业或对冲基金间的连锁反应。
近日中国宣布对美国实施稀土禁运。正如美国通过金融体系施展影响力,中国已在关键矿产领域建立垄断地位。这些资源对芯片、机器人、电子设备、国防和人工智能至关重要——美国F35战机使用的某种稀土目前仅能由中国提供。
这场博弈对中美经济冲击巨大,作为主要贸易国的澳大利亚难免受到波及。但在影响明朗化前,澳储行料将按兵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