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位专家评估特朗普第二任期开局——梳理已发生事件并展望未来走向。
本周是美国总统Donald Trump第二任期执政百日。过去三个月,特朗普团队的举措令资深观察家都感到意外:从放任Elon Musk的”政府效率部”改革联邦官僚体系,到对多数美国贸易伙伴加征高额关税。
白宫掀起的风暴已重塑美国与盟友及对手的关系,也改变了国际社会对华盛顿的认知。特朗普向乌克兰提出包含对俄让步的”最终版”和平框架,并打响对华贸易战第一枪——中国输美商品最低关税税率达145%。
他还与萨尔瓦多等拉美国家达成移民执法协议,允许将数百名未经正当程序的 deportation人员关入当地监狱系统。
在百日节点,《外交政策》十位专栏作家评估特朗普第二任期开局,解读现状并预测未来。
– Edward Alden,西华盛顿大学客座教授
特朗普第二任期百日考验着其任命的激进派与经济领域新手能否完成首任”建制派”未竟之事:重塑全球经济规则以服务其”美国优先”议程。
目前结果堪称灾难。其贸易政策在空洞威胁、全面关税与狼狈撤退间摇摆,扰乱市场并摧毁了对美国经济领导力的最后信任。若政府继续失控,特朗普将一事无成,只会让美国更贫弱。
商界领袖与贸易伙伴曾期待其第二任期延续首任风格——虽更保护主义但策略连贯。然而2017-2021年任职的资深贸易代表Robert Lighthizer被排除在团队外,据传因特朗普认为他”不敢有大动作”。
特朗普确实动作很大,但方式混乱难测。他威胁对金砖国家实施100%关税,以非法移民和芬太尼走私为由对加墨加征又部分取消关税,扩大钢铝关税并将多数汽车进口成本提高25%。
最致命的是4月2日宣布对贸易伙伴征收最高50%的”对等关税”。政府使用粗糙计算公式引发股债市场暴跌,迫使特朗普让步。
其团队无人能解释总统行为,更遑论约束。除曾与Lighthizer共事的贸易代表Jamieson Greer和极端保护主义者Peter Navarro外,其余成员皆是政坛新手。
解释工作多由商务部长Howard Lutnick承担,他声称新关税将为数百万美国人创造就业——尽管部分制造商将裁员归咎于此。财长Scott Bessent显得茫然,坚称关税公告只是谈判策略,与其他官员表态相左。特朗普却让Bessent主导新贸易协定谈判。
最严重伤害体现在美中关系。尽管首任期内Lighthizer实施对华关税,但仍维护双边沟通。此次中国强硬反击使两国陷入经济恶性循环,互征高关税阻断大部分贸易。特朗普团队无人展现出收拾残局的能力。
为中国政策失误提供掩护
Zongyuan Zoe Liu,外交关系委员会中国研究Maurice R. Greenberg学者
从北京视角看,特朗普的对华策略印证了习近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判断的战略正确性,也佐证了中国自力更生路线的必要性。
面对美国145%的高关税,中国通过”不可靠实体清单”、扩大出口管制和反垄断调查等组合拳,展现出精准贸易反制能力的提升。
与猝不及防的美国盟友不同,中国对此轮交锋早有预案。自2018年起,中国决策层已积累应对中美战略竞争的经验,要求地方政府和国企加强供应链安全并开拓海外市场。北京还出台反外国制裁法规,禁止在华企业遵守外国对华限制,制造合规困境。
2022年西方对俄制裁更促使中国扩建人民币金融基础设施。特朗普政策为中国领导人修正近期失误提供便利借口,既能激发自力更生的政治意愿,又能借爱国主义号召民营企业家为国家战略服务。
尽管对科技企业的整肃阴影未散,但特朗普制造的混乱反衬出中国经济的确定性。官媒《人民日报》甚至邀请外资”用中国的确定性对冲美国的不确定性”。
过去两个月,中美首脑峰会达成协议的窗口正在缩小。但中国最新发布的中美经贸关系白皮书仍呼吁通过平等对话解决紧张局势,表明北京不会屈服于”极限施压”。
欧洲极右翼盟友遭遇挫败
Caroline de Gruyter,荷兰《NRC》报欧洲记者
特朗普虽暂缓与欧盟的贸易战,但伤害已造成。三月九国民调显示,63%欧洲人认为特朗普让世界”更不安全”,51%视其为”欧洲敌人”。传统亲美国家如丹麦、荷兰的反感最强烈。
这种情绪产生意外副作用:被视为特朗普盟友的欧洲极右政党支持率下滑。匈牙利总理Viktor Orban和荷兰政客Geert Wilders等铁杆支持者民调下跌。他们虽曾欢呼特朗普亲俄立场,但当美国试图分裂欧盟时,这些极右领袖也感到不安。
特朗普反欧操作的意外结果是激发欧洲团结。欧洲议会民调显示,74%民众认为欧盟成员国身份有利本国,创1983年以来新高。三月罗马数千人游行呼吁欧洲团结,场景罕见。
法国极右领袖Marine Le Pen近期因挪用公款被判刑,她无视特朗普”释放”她的呼吁,在巴黎小型集会上强调尊重司法独立,似在划清界限。Wilders也摘下俄荷友谊胸针,因特朗普显然无意推动乌克兰和平。
欧洲极右翼发现:有特朗普这样的朋友,根本不需要敌人。
中东政策由狮变羊
Steven A Cook,外交关系委员会中东与非洲研究Eni Enrico Mattei高级研究员
特朗普第二任期开局与罗斯福1933年截然相反。当罗斯福通过建立政府项目修复制度应对危机时,特朗普却在摧毁现有体系。
他虽派军打击威胁红海航运的胡塞武装,但在其他重大议题进展有限。他勉强接受拜登谈判的以哈停火协议,却未能推进后续谈判,反而支持以色列在加沙的新攻势。
对伊朗的强硬言论恰恰暴露其无意动武。当特使Steve Witkoff与伊朗外长Abbas Araghchi接触后,特朗普的苛刻要求迅速缩水,可能接受类似2018年退出的伊核协议框架,或许会改名为”特朗普全面行动计划”并自诩为史上最伟大军控协议。
至于将《亚伯拉罕协议》扩展至沙特,加沙战争已使利雅得重新考虑与以关系正常化,特朗普的标志性外交成果难以延续。
拆解制度与打击对手
Julian E. Zelizer,普林斯顿大学历史与公共事务教授
特朗普百日执政的核心是报复。他在德州Waco的首场竞选集会宣称:”对于被冤枉背叛的人…我就是你们的复仇。”
其政府全面打击过去八年反对他的机构:律所、高校、媒体、法院、官僚体系及外国盟友。这种打击不仅为清算,更为削弱可能阻碍其关税、减税、领土扩张和行政体系改革议程的对手基础。
目前仅有联邦法官顶住了特朗普的行政风暴。美国政治走向仍取决于两党博弈——若更多共和党人停止护主,特朗普将极易受弹劾威胁;若民主党2026年重夺众议院,将获得制衡他的强大基地。
特朗普主义外交三支柱
Matthew Kroenig,大西洋理事会Scowcroft战略与安全中心副主席
特朗普外交思想存在可预测的三大支柱:
- “美国优先”不仅是口号,其世界观将美国与所有国家对立;
-
美国长期被占便宜,前任总统让盟友和对手都榨取美国财富;
-
通过”升级降级”法纠正失衡——即《交易的艺术》中的极端要价策略。
这一框架解释了其在边境安全、巴拿马运河、北约分摊、俄乌战争、伊核等问题上的立场。未来三年半,战术层面或有变化,但三大支柱不会动摇。
拉美跃居优先名单
Catherine Osborn,《外交政策》拉美简报专栏作家
特朗普对大规模驱逐的执念使拉美成为外交重点。国务卿Marco Rubio二月访问巴拿马等国,为向萨尔瓦多超级监狱遣返移民铺路——多数被遣返者仅因纹身就被认定为黑帮成员。
尽管驱逐行动不加区分,许多拉美领导人仍在配合。这既是对美国限制性移民政策的效仿,也为保留政治资本应对经济压力。特朗普威胁对墨西哥征收25%关税,警告巴拿马警惕中国参与关键基建,却未提出积极的区域经济议程。
面对新贸易壁垒,拉美国家正寻求多元化。南方共同市场加速推进与欧盟停滞多年的贸易协定,墨西哥也与布鲁塞尔展开谈判。多国领导人近期访问印度、日本寻求新机遇。
印度寻求安抚特朗普
Sumit Ganguly,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莫迪二月访美时宣称到2030年美印贸易可达5000亿美元,并应特朗普要求同意购买F-35战机。但矛盾依然存在:印度默默接受数百名非法移民被遣返,同时担忧H-1B签证受限。
特朗普称印度为”关税之王”,美贸易代表办公室报告列举诸多阻碍美对印出口的壁垒。在4月9日宣布暂停加征关税90天后,印度谈判代表正竭力延长这一宽限期。
巴基斯坦获3.97亿美元例外
Michael Kugelman,《外交政策》南亚简报专栏作家
特朗普政府在外援大幅削减中,破例批准3.97亿美元用于监控巴基斯坦F-16战机——确保其用于反恐而非对抗印度。这反映华盛顿仍视伊斯兰堡为打击恐怖分子的有限合作伙伴。
若发现巴方违规,美方可能不再宽容。巴基斯坦正努力构建新的反恐伙伴关系,并推销关键矿产和加密货币等议题吸引华盛顿。
非洲遭遇政策真空
Nosmot Gbadamosi,《外交政策》非洲简报专栏作家
特朗普执政百日仍未提出完整对非政策,但其行政令已产生破坏性影响:外援暂停(埃及除外)和美国国际开发署缩编迫使尼日利亚等国紧急拨款购买药品。
南非因土地改革法遭制裁,特朗普签署行政令给予南非白人难民身份。尽管总统Cyril Ramaphosa试图修好,但该国仍可能与美国发生冲突,影响区域经济增长。
刚果(金)提出”矿产换安全”协议应对卢旺达支持的M23叛军,索马里等国可能效仿。美中贸易战将推高对华贸易依赖度高的非洲国家成本,加之《非洲增长与机会法案》前景不明,多国寻求多元化。南非已表示将强化新联盟建设。
特朗普的轨迹可能强化非洲与美国对手的贸易,尤其是中国。但观察家认为,若非洲领导人实施正确财政政策,其经济或能在特朗普任内降低对美依赖。
Edward Alden, Catherine Osborn, Julian E. Zelizer, Zongyuan Zoe Liu, Sumit Ganguly, Matthew Kroenig, Caroline de Gruyter, Michael Kugelman, Nosmot Gbadamosi and Steven Cook
Foreign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