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中共总书记习近平“说服”了中国和国际社会,他将是继中共开国领袖毛泽东、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之后,另一个会在中国发展过程中留下重要足迹的政治强人。
习近平将怎么影响中国未来的10年、甚至30年?今天闭幕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会议主题,不日公布的大会决议将提供另一个观察习近平影响力的机会,并且也将是外界观察习近平推进深化改革的决心有多大的重要线索。
尽管一些政治观察人士认为中国的专政政治和依法治国存在矛盾,四中全会提出的法治措施短期可以落实的空间有限,但外界可以从中进一步评估在习近平施政的工具箱里,“法治”将发挥到什么程度。
去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主政以来,启动整风运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纪委强拳反腐,这些治理工具的使用都具备了一个共同的作用,那就是为了国家治理能力升级清理跑道,扫除路障。
而推进“依法治国”更是关键的下一步。法治可为加强国家治理能力提供制度保障,若执政团队不信守法治精神,司法团队不具备法治素养,社会不享有司法审判公正的环境,那么任何所谓的制度建设都是空谈,国家施政也难以谋求长治久安。
不过,以中国的政治现实,乃至社会普遍存在的人治文化,推进法治,缺的不是制度建设,而是保障“司法独立”的环境条件。用中国的语境,施政的环境条件能否出现变化,还是取决于领导人的决心与意志。
有评论指出:“执政者自己用绳子把自己捆绑起来可能吗?”这个问题,今天四中全会的公报出炉后将初步揭晓。
另一方面,习近平近月出席的几个标志性活动,包括孔子诞辰纪念活动,以及上周举行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也反映出习近平施政工具箱的另一个特点——鲜明的个人色彩。
习近平本月15日与70多名中国文艺界的作家、演员、导演等“大腕”,以及网络作家周小平、花千芳座谈,被中国官媒拿来和72年前毛泽东参加的延安文艺座谈会相提并论,其中最大的看点倒不是现任最高领导人如何评价文艺对于国家建设所具备的力量,而是习近平个人对文艺的喜爱,言谈间流露出来的思想开放,胸襟开阔,让人看到中国迎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另一层可能性。
中国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讲话经常被放大作政治解读。像文艺座谈会的时间点,选在中共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之后,又在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之前,这很容易唤醒大家对文艺介入政治、为政治服务的记忆。一些舆论还对一些文艺界大腕如成龙、赵本山、张艺谋、宋祖英未出席座谈会议论纷纷。
不过,从官媒打出来的标题,“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政治味其实并不特别浓,更像充满理想与理念的“文青”尝试给文艺工作者打气加油,不要忘了文艺创作的初衷。
习近平在政治上坚持中国要走符合中国社会民情的中国特色道路,在文艺方面,则赞同中外文化交流与竞争,肯定外国的街头艺术形式(像饶舌音乐、街舞),“人民群众喜欢就要用,并赋予其健康向上的内容”。如果说外界无法确定这位中国国家最高领导人的领导风格到底是开放还是保守,他将如何使用“法治”这一工具,也许将是更明确的提示。
联合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