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图标 澳洲唐人街

澳大利亚 – 中国现在的鸡娃,隐患将在30年后集中爆发 | 澳洲唐人街

            <img src="https://news.china.com.au/wp-content/uploads/2021/04/20210415035920-6077ba18282ff.jpg" style="margin-left:auto;margin-right:auto"/><br />

全民“鸡娃”是一场对稀缺教育资源的极致竞逐,父母们期望用教育这个最可及的资源,尽可能扫清孩子前程的种种障碍。

一点点小事但就因为这一点点小事

现在焦虑的家长们,正在把娃推进万劫不复的深渊,娃未来已经昭然若揭。

所有的事都有迹可循,今天抑郁的80后,以为遇到了”中年危机“,其实他们是三十年前被鸡的娃。他们的今天,就是目前鸡娃的明天。

近几年,大学生频繁抑郁,40岁的中年人频繁抑郁,已经不是个体现象,而是社会问题了,原因在三十年前,但已经很少人会把当时的情况和今天联系在一起。

如果你不鸡娃,只要娃人格完整,心理健康,很可能反而是以后的赢家。

最近和一位妈妈聊天,她很疑惑。

她觉得,给孩子压力这么大,会不会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但是如果不这么高密度的培养孩子,又怕孩子跟不上同龄人的步伐。

尤其看到其他母亲全部都急吼吼的鸡娃,自己不由自主也得跟上去。

大家都在说,上不了好幼儿园就上不了好小学,上不了好小学就上不了好中学,最后一定上不了好大学。

可问题是,上了好大学就是人生成功了吗?不上好大学就没有光明吗?

18岁就上大学了。人一生要活80年,你对娃的人生期待只看到18岁?18岁之后他活的好不好就不管了?

有的父母会说,父母也只能送到这里了,18岁之后就看他自己了。

问题是,你在他人生最关键的阶段,把他弄的残缺不全,剪了翅膀,损了精神,他成年后真正开始活了,却发现自己飞不起来,还深陷精神痛苦,你真的没责任吗?

思考这个问题不能只看个体,要先看看概率。国内第一批大规模上大学是80后。

目前80后已经步入中年,人生状态,个人精神状态已经完全显山露水了。他们的物质水平,事业发展高度,个人精神状态,快乐程度,真的和当年高考时的大学排名成正比吗?

如果你能留意一下,恐怕大多数人都在摇头。

当年步入名校的学生,其中不乏有好的,但相当一部分人出现了意料之外的状态。

有的人抑郁跳楼;有的人精神萎靡,毫无上进心;有的人在混吃等死,没有理想;有的人麻木,有的人痛苦。

80后人生的真实状态和当年的高考成绩似乎毫无关系,你希望你的孩子是这样吗?

也许有人会怀着侥幸心理,认为那些都是个人原因,是偶然出现的,你家孩子不会的。

错,所有事都有迹可循,这个世界上没有偶然。当年的因必然引发今日的果。

好大学对人生影响微乎及微

90年代县城中学的重点班是个很典型的研究样本。由于教学资源落后,生源不好选拔,即使重点班,学生结构也很全面。

高考时,顶尖的学生考到同济,浙大这类名校,最差的学生在本地专科院校,处于中间各个成绩段的都有。

如今这群人全部进入四十岁,现状却令人唏嘘。

当年的高考成绩能够让人进入好的大学,也仅此而已。后期无论是否继续深造,是否在工作中一直上升,都和当初的学历没关系了。

当年高考出类拔萃的尖子生,如今已到中年,大多都在体制内当大学老师,在医院当医生,在企业当工程师。

这些工作只是光环,实际情况,完全泯于众人,没几个人有高于生活的理想,也没人创造有价值的事业。

四十岁时,尖子生的生活和事业状态已经和上普通大学的同学拉平了。每天都在被还房贷,评职称烦恼着。

并没过上当初想象的出人头地的辉煌生活。

还有一种进名校的,是官二代。从小被父母送夏令营,送培训班,送重点中学,送重点大学。小时候学会了背唐诗,弹钢琴,长大后全忘记了,也没获得更多的艺术灵感。

每次考学通不过,都有父亲直接通过关系送上去,前期太顺利,没吃过苦,形成了习得性无助,不敢迎接挑战,害怕暴露自己真实能力。

所以一般不思进取,毕业后没有相应的能力匹配名校光环,在后期的个人发展中连名校同学的圈子都进不去,只能退回当初家乡中小学同学的原生圈层。

高考状元后来怎么样了?

请看中央教科院的调查结果:“我们调查了恢复高考以来的33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见《上海教育》2011年12A期第34页)。

不仅如此,他们还有另一个调查结果:全国100位科学家、100位社会活动家、100位企业家和100位艺术家,除了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外,其他人所获的成就和学校教育根本没有正相关关系。

上海市浦东区教育发展研究院程红兵先生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这一阶段的教育有重大失误,就是没有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这一阶段的教育就是以填充式教育为基本特征的,由于巨大的就业压力,导致巨大的升学压力,学生要不遗余力地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升学准备。

所以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全部由教师负责填满,学生在家时间比如双休日,则基本由家长负责填满。

这个原因不仅是教育造成的,更主要的是社会造成的。”

所以,本科时上了名校,真的就鲤鱼跃了龙门,跨越了阶层吗?

不一定,人一生发展是动态的,人们就像在河水里不断逆流而上的鱼群,一生都在河水里游动,直到死亡。

刚开始游在前面的鱼不一定一直在前,游在后面的也不一定一直在后。能够完整游完全程才是真正的成功。

这需要保持一定节奏,足够的体力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力。哪个阶段的过度用力,有可能都是对自己的损伤。

能否走到高层次和起步没关系

人一生的发展绝不是四年大学就能决定的,也不是18岁上的那所学校的高度决定的。

人生就像登山,坚持不懈的一直往前走,才能看到更开阔的风景。

一次,我去国防科技大学看望同学,遇到了他的博士同学。

这位仁兄高中时家庭贫困,就辍学当兵了,在部队拿到专科文凭,又通过了专升本,接着读了硕士。最终和我这位高考就考到国防科大的学霸同学,在同一个博导名下学习核物理专业。

两人年龄差不多,据说现在留在某研究所工作了。

我们都很惊讶,他身上有种不断进取的精神,18岁时,在别人一步进入名校深造时,他在艰难地从学习的底层慢慢攀登上来。

读完博士才30岁,这样不断进取的精神,也会促使他在以后的人生中脚步不停。

反观很多高考就进入名校的学生,却在进入大学之后,变的没有人生目标,也不懂自我约束,人生基本停滞了。

再比如80后音乐家苗三川,别人上重点高中时,他上的是师范中专,中专毕业后考了很普通的本科。

但他的人生理想非常明确,就是在行业中一直往上走,也非常热爱自己的专业。

他非常在意和不同人的交流学习,十几年来一直不断吸取他人的优点,同时反思自己。

所以,这几年,随着水平的提高,他开始逐渐为热榜电影,电视剧,知名音乐人,纪录片编曲。

包括《三十而已》,《九州缥缈录》,抗疫大剧《在一起》,栾树的音乐会等配乐编曲。

人们都以为他是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的。

决定社会圈层的,不是教育背景,而是综合品质

社会一直在不断的筛选,中年之后的的状态不由高考学校决定。

看看身边人们的例子就知道了,考上名校的,如果后期自己不继续努力,也会沦为行业中的底层,连当初校友的圈层都进不去。

有些人虽然考了普通院校却一直进取的,反而能够脱离自己学校的圈层,更进一步。

毕竟,大学的学习只有四年,四年的经历怎么可能决定后期五十年的人生层次?

努力的,不到十年,就能实现圈层跃迁。不努力的,不出五年就跌落了圈层,名校的影响已经在他的生活中踪影全无。

人的一生是动态变化的,好的人生必然是开阔的。来自充沛精彩的生命体验,这样的体验需要精神世界的丰富,足够的物质条件,个人的社会网络关系。

如果一个人只是坐拥几套房,没有事业追求,精神追求,也没有良好的社会网络关系。

这样的人生是苍白而匮乏的,是失败的。

一个人拥有的最主要的财富不是手里的财产,而是可以予取予求的社会网络中的资源。

所以,人们才如此强调圈层的重要性。

社会有其看不见的筛选机制,会在岁月的长河里,逐渐的把有相同认知水平的人筛选到一个圈层。

在笔者所处的圈层里,人们的教育背景区别很大,有16岁进入工厂打工的,有17岁就进入北大读书的,也有海归,一部分是二本学校毕业的,北大清华的也有。

目前,基本是在四十岁到六十岁之间,职业基本是企业家,艺术家,大学教授等,在行业中处于中上游。

人们之间共同共事,交流,分享资源。

这些教育背景如此悬殊的人是如何走在一起的?

他们都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不断进取的渴望,强烈的成就动机,开放的思维,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坚持不懈的耐力。

这些品质,导致当初处在山脚的人,经过日复一日的努力,不断缩小和名校毕业生的距离,最终坐在一起喝咖啡。

我也看到了一些人,二十年前进入了名校,现在却没有自我开拓的任何圈子,反而只能在老乡,亲戚,初中同学这样的原生圈子里。

以下要照顾到杠精:我并不是说名校毕业的人一定不行,没考上好大学的一定就优秀。

我的意思是,大学毕业十几年后,人到中年,人生开始开花结果,进入什么圈层,当初毕业院校的影响已经微乎及微了。

完全取决于自身的实力,认知能力,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进取的精神,好奇心和求知欲等等,这些综合个人品质。

过度鸡娃,必然导致抑郁症

近年来,我身边当初优秀的人,抑郁的,跳楼的,放弃努力的比比皆是。

没有社会学和心理学基础的人,只能就当前现象讨论当前现象。早就忘记了,这是过去的长期的经历积累的恶果。

前几年,一位大学教授的女儿正在上高一,一次期中考试,数学考了98分,回家后什么都没说,就跳楼了。

人们的结论是现在的孩子太脆弱,一次考试不完美就跳楼。

其实根本原因不在这里,人和动物都有求生的本能,更何况聪慧的人类。能决定放弃生命的,一定是因为长期压力导致。

问其父母,父母说根本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因为每天只是强调成绩。

20年前考入重点大学的一位朋友,前半生一直跟着世俗的规则奋斗,攒钱买房,在单位里争取更高的职位。

40岁时,却陷入了重度抑郁。由于资源有限和个人性格内向,发现自己再也上不去了。

这条路堵死了,却没有其他的路和方向可走,前半生一直在追求物质和社会地位,早就把自己丢了,因性格所限,个人精神世界进入了死胡同。

这就是所谓“中年危机”。

我有一位小朋友,美国留学,海归博士,回国工作后却发现自己陷入极度焦虑中,无法完成领导交给的工作。

他说找不到目标了,之前都是被事情推着走,该考学就考学,该写论文就写论文。

现在在单位里,没有人推着自己,心里充满莫名的恐慌。

看看鸡娃的心声

@匿名:我是个典型的乖乖女,懂事又早熟,小时候成绩也一向名列前茅,自己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所以父母对我的成绩是没有怎么过问的。直到有一回五年级的语文考试,作文写离题了,名次不保了,回到家被破口大骂“我就知道你是个蠢材,没脑子的人。”

其实我爸妈不算很鸡,但这件事对那时候的我来说打击还是蛮大的,以至于初二成绩名次摔到了几十名时,我萌生了人生中第一个自杀的念头。

@匿名:小升初最后几天,在茶餐厅吃午饭,一边吃一边举着紫色红色黄色绿色的书背文学常识
。周末出门背四个包放在车上,一节课换一个(东西好区分),上课把作业全都搞定,不然再没时间做了。?这么过了一个学期如愿进入心仪的学校。然后就崩掉了。

@匿名:我应当是有过这种经历的,我的认知里是默认的:我就不应该谈论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不应该输在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上。

我从小就不被告诉家里的很多情况,高中的时候姥姥去世,大学的时候爷爷奶奶去世,这些事情都是我放假回家之后才知道的。

初三的时候我的强迫性思维严重,整个人僵硬又呆滞,寒假的时候我发觉读读道德经我能够好一些,但是却被说了——那是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强迫性思维到现在仍然围绕着我,让我无数次的觉得我必须要做到那件事情,才能避免自己脑海中控制不住出现的悲剧场景,为了避免这些,我必须向着被期望的方向改造自己。

我总是期望着完全听从某个人的指令,这样才能得到平静。不听从让我有最深最深的负罪感,我始终无法逃过自我的暗影。

@摇摇:小时候甚至到现在(留学生回国上网课),一直都处于被“鸡”的状态。

在我学习的时候家里不能有任何声音,再加上我不被允许关门,他们悄悄话的声音我还是能听到的。我非常讨厌这种绑架式的关爱,这让本来对学习兴趣不大的我压力倍增,就好像不投入学习就要犯罪一样。

但奇怪的是,有时候我很想安静的做点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比如写作比如创作音乐什么的,他们丝毫不像在我学习的时候那般“杜绝噪音”,这让我非常沮丧非常失望,似乎除了学习我的一些行动和爱好都不值得被尊重。

甚至大学和同学合租公寓的时候,室友吵闹,我的第一反应竟然是“在家学习的时候不会发生这种事情的,你们这样让我难以和父母交代”。

现在大三,不喜欢现在的专业,想转行读研但是绩点太低,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不知道自己想过上什么生活。我似乎从来没有自己选择过什么,已经20岁了,我可真是迷茫到病态了。(以上资料,来自【简单心理】)

焦虑的父母,从没把孩子当人

再看一下这张图,焦虑的父母们,从小对孩子的培养都集中在各科具体知识这些细枝末节的内容上,

家长们都把娃当鸡,当牛,唯独没有当人。

这几年,家长们大规模的鸡娃,不出所料,20年30年后,这群被鸡的娃会集体出现精神问题。

抑郁症,空心病,对人生无欲,会大规模爆发。

看看现在这些即将步入中年的,当年被鸡的80后就知道了。他们的今天就是鸡娃们的明天,而且会更加严重。

所以,看着可怜的娃们,诚恳的建议爱自己孩子的家长,别再鸡了。

随大流和从众,只会把你和你的娃带进痛苦的深渊里。

付出精神抑郁,人格缺失的代价,后半生沉沦的代价,去换取对人生影响微乎及微的好大学,得不偿失。

内驱力才是成功者的必需

决定一个人一生走的远不远,飞得高不高,是英雄主义的唤醒,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不断进取的渴望,强烈的成就动机,开放的思维,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坚持不懈的耐力。

如果你去研究一下后天人生之路越走越宽的人,就会发现他们都有一个爱读书的兴趣。

读的越多,知道的越多,也就对世界的丰富而好奇,就越有求知欲。

了解的越多,越能清楚的知道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越有探索精神,越能启发智慧,明白自己要做点什么。

爱默生说:“一个人如果懂得如何去作,那么他将永远不会失业。一个人如果懂得为什么去作,那么他将永远是自己的主宰。”

教育的目的不是填充杂七杂八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唤醒一个灵魂。

让他自发自愿的在人生之路上奔跑,让他在以后的人生中永远敞开心灵,不断自我革命,思维迭代,一直成长。

当我们意识到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时,才能给大脑发出最清晰的指令,让我们在此起彼伏的多巴胺刺激中,能够做出符合长期利益的决策。

只有拥有综合的个人品质,明确的人生目标,才能像大江大河,遇到阻挡,也会绕路,但却始终奔向大海的方向。

        “唐人街”Fb每日分享澳大利亚精选新闻,让你随时随地知道澳洲最新 @玩乐、@移民、@生活资讯:https://www.fb.com/news.china.com.au/

【欢迎新闻爆料,洽谈合作!】微信订阅帐号:news-china-com-au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