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街》-澳洲华人的官方媒体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的辞世,成为全球热点,他的伟大与卓越世人有目共睹。但,李光耀同时也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领导人。比如,政治上的家长、家族统治,缺乏竞争的民主,反对党被长期打压驱赶,媒体被严格管控,社会缺乏多元的表达,人们被严格规定该如何生活行事,个人的隐私也受到干扰……当年一个美国青年由于用油漆污损别人汽车,按新加坡刑律要脱下裤子用藤鞭抽打,直至屁股皮开肉绽(见视频)。美国舆论哗然,这不是野蛮人的肉刑吗?即使克林顿总统出面求情,也只是换来少抽几鞭。新加坡人却认为很正常,对于不听话的孩子,家长就该打他的屁股。
而对于同为华人的许多中国人来说,新加坡这样不是挺好吗?民主带来混乱怎么办,只要经济发展、福利到位、社会有序,个人受点约束算什么?儒家讲究“克己复礼”、“仓廪实而知礼节”,经济好了,社会政治自然也会好起来。特别是李光耀大打儒法并重牌、鼓吹亚洲价值观,和中国的文化传统契合。在改革开放、思想繁荣的上世纪80年代,作为华人治国成功的典范,李光耀及其新加坡模式,成为中国民间社会和学术界追捧的对象。
而在中新官方和两国关系上,文化传统虽相同,政治观念和意识形态却是另外一回事。李光耀自幼接受英式教育,并在伦敦经济学院和剑桥留学,由律师而从政。他的管理方式是东方的,但治国理念和发展模式却是西方的。他在自传里赞同欧洲社会主义的平等、福利,但憎恶列宁主义的等级和掠夺。对《1984》里“老大哥”国家控制的警惕,特别是对近邻印尼由于共产革命引发的“九·三〇事件”混乱,更是担心。他像尼克松一样,毫不讳言自己强硬的“反共”立场,绝不容许这种外来的极端主义破坏华人的文化传统。
中国与新加坡两国修好的共同背景是,对内实用主义的注重经济发展,对外李光耀倡导的亚洲价值观让双方开始有了共同语言。尽管新加坡强调的是经济成功后的文化和政治特色,中国旨在推广发展模式、整合亚洲、排斥其他大国。中新两国往来频繁,但对于人们所强调的新加坡成功的华人因素,李光耀晚年却说,最主要的是继承发扬了英国人的制度和法治。因此,西人看李光耀只是个功利的模仿者。
其实外界对李光耀的争议一直存在,现在斯人仙逝,其他国家的评论很快会过去,而新加坡人倒是可以打破评说他的禁忌。在最近的一次饭局上,一个朋友说1996年去新加坡,和当地客户吃饭,聊天中随口问怎么看退下来的李光耀。中国茶余饭后议论领导人早已平常,可是没想到两个新加坡人一听到这个话题,顿时脸色煞白。一个借故去了洗手间,另一个压低声音紧张地说,新加坡人不谈论这些话题。
这个朋友真切地感受到李光耀的厉害伟大。另外几个常去的朋友也附和这种说法,只是觉得随着李年事已高,现在好一点。有一位引用台湾媒体的说法,在那种“鼻屎”大小的国家,家长一感冒,百姓就咳嗽,很多事都敏感。作为研究传媒的学者,我知道在这个号称全球化程度最高的新加坡,对媒体的管制一点也不逊色。
对于追赶型的中国人来说,民生福利好、政治廉洁就够了。而对于早已解决了这些问题的国家来说,还有个人的权利、自由、政治参与等更高层次的追求。威严的家长走了以后,被压抑和管束的子女,总要轻松过日子。没有衣食之忧的年轻一代,和筚路蓝缕的老一代新加坡人的想法、做派肯定不同。
时代在变,2011年新加坡国会大选时,李光耀及其子领导的人民行动党,虽然一直在执政,但只获得60.14%的选票,为历次最低。也就是在那一年,从总理到资政、活跃了半个多世纪的李光耀,以88岁高龄淡出政坛。再次听到他的消息时,就是今年的病危不治。
太阳耀眼,总有落日。余辉美丽,总有尽头。李光耀是伟大的,但成功只在新加坡,顺应于别人革命我建设的时代。在更大的国家,日益开放多元的时代,面对吃饱饭想要自由的民众,长期维持家长式的威权统治,这种李光耀的政治遗产,也可能是社会转型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