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房子即便不是一种宗教,也代表着一种心绪。它很流行,还登上了《Dwell》杂志。它跟其他当代文化潮流颇为相配。它与2014年的近藤麻理惠(Marie Kondo)热潮如出一辙,与今年的舒适风(hygge)也很搭调。(最近从丹麦舶来的舒适风,常常涉及点蜡烛、穿蓬松的毛衣,以及追寻因为置身于小空间之中而更加易于实现的亲密。)“微居住”还和苹果(Apple)的极简主义时代相联通。在房产信息中,“舒适”不再是一个不具说服力的委婉语,而是一个令人垂涎的流行词。
我们在坎布里奇的公寓建于1961年,是早前的乌托邦浪潮在微型廉价住房领域留下的印记之一。在一栋分为两个单元的三层建筑中,我们的居所占据了一层的大部分空间。我们那条街上,排成一排的一连九栋建筑都是这样的组合式房屋——下方是小单元,上方则为适合全家人居住的单元。开发商当初的设想是:房主可以用下方单元的租金收入来支付上方房屋的部分抵押贷款。
我们的微生活最大的特点,就是2007年购自塔吉特(Target)的塑料洗衣篮那不容忽视的霸气存在感。洗衣篮之类尴尬的寻常物件,在小空间里显得格外强大;它们简直成了暴君。在大一些的房子里,这种极为实用的物品或许会悄悄隐退到壁橱或洗衣房里。
我们花10美元买来的这件毫无吸引力的核心摆设,占据了我们家表面积的0.4%,但就视觉效果而言,它似乎要大得多。在原本应该横向延展的卧室景观中(地板上摆着大号床垫),洗衣篮赫然高踞于房间内其他所有一切上方。它常常让我想起林肯市的内布拉斯加州议会大厦——一栋旨在称霸草原,把人类的意志强加于自然之上的纪念碑式建筑。
通过“小房子大惊喜”(Tiny House Swoon)等广受欢迎的博客流传开来的那些漂亮照片,让微生活显出了不合情理的好。小房子已经为媒体业催生出了一个规模不可小觑的子行业。在亚马逊(Amazon)网站可以看到实用的大部头着作,比如《栖居于小屋:建造不足400平方英尺的小房子、过上幸福生活的创意》(Tiny House Living: Ideas for Building and Living Well in Less than 400 Square Feet)和《小房子建造指南》(The How To Guide to Building a Tiny House)。小房子还上了大银幕。你或许可以看看《微小:一个关于微生活的故事》(Tiny: A Story About Living Small)或《小即是美:一部关于小房子的纪录片》等纪录片。或者看看《小房子大生活》(Tiny House, Big Living),HGTV的这个电视节目已经播到了第五季。
4月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举行了一个小房子大会(Tiny House Conference,会议主题是“小房子,大会议”),门票是349美元。会上有一些鼓舞人心的话题,比如,“缩小你的空间和生活”,“这场运动的未来”。在北卡罗来纳州的夏洛特市,你可以雇一名小房子生活教练帮你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