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清真寺教堂走出来,回到那片七拐八弯的窄街小巷,也就是科尔多瓦旧城区内保留着中世纪原貌的区域。那里遍布餐厅和商店,店铺门面都不大,但一间连着一间,敞开的门窗上摆满了各式旅游纪念品,比如明信片、书签、工艺瓷片和冰箱贴等,令本来就狭窄的巷道更加难以转身。看着那张巴掌大的旅游小地图,知道附近有一处是来科尔多瓦必去的地方,叫犹太人街区(Juderia)。我曾在旅游网站上查看过,中文译为百花巷,这么好听和吸引人的名字,一定要去看个究竟。于是我们在周围转悠,沿着游客多的地方走,希望看到五彩缤纷和鲜花盛开的地方,但转来转去都没有发现奇花异草和芳香扑鼻之处,反而绕回宾馆去了。
在房间休息了一会,便再度去寻找百花巷,这是离住处最近的一个景点,应该在见到大清真寺之前转左而行。走出宾馆按原路往河边走去,但觉得路上出奇的安静,不但看不见行人,而且两边的店铺全关了门,就连刚才要排队进内的冰淇淋店也打烊了,怎么回事呢?路是越走越窄,到了岔路口,原本还可以勉强行车的路面,放射状地变出了五、六条无法把车子开进去的小巷子。这个岔路口上有一间餐馆,把桌椅摆满路边,还撑起来好几把高大的红色遮阳伞,伞边有细水管不停地喷出水雾以降温,上午我们从这里来回走过,见每个桌子都坐满了人,不是吃饭就是喝饮料,可现在连个人影都不见,只有红色的遮阳伞还在高高撑起。实在不解,便走到店铺门口瞧瞧,只看到上面都写着下午2点到4点是午休时间。原来科尔多瓦的夏天气温常高达40°,大家午后都关门闭户休息免得感暑。我们的百花巷寻觅也只好停止,折返酒店休息,入乡随俗。
西班牙拥有全欧洲最大的犹太人社区,早在公元二世纪,当这里还是罗马帝国一个行省的时候,就有犹太人迁徙至此地,并落地生根。到了穆斯林王权统治西班牙的时候,有更多的犹太移民前来,并组成了强大的犹太社区,犹太人在当时的社会上主要承担翻译、医生、律师,哲人和诗人等职务,特别是充当穆斯林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的桥梁作用,据说阿拉伯数字就是由中世纪科尔多瓦的犹太人介绍到欧洲的。科尔多瓦的百花巷保留了中世纪犹太社区的原貌,包括街道、房屋、庭院、商店和教堂等建筑。一千年前,即公元十一世纪时,科尔多瓦是穆斯林哈里发王国的都城,是当时欧洲最大的城市,有人口45万,无论是商业还是文化,都比中世纪欧洲的其它城市比如巴黎和威尼斯等地繁荣。
到了下午四点,先生以去买饮料和水果为由下楼,不久便兴致勃勃地回来告诉我,他找到了百花巷,那地方一次次地在我们的眼皮子底下溜过而我们都没发现。于是我们再次走到那个撑满红色遮阳伞的小岔路口,这时那间餐馆已经恢复营业,先生指着左边的一把伞:“看见伞后那条一米宽的巷子了吗?那里面就是百花巷!”撑起来的遮阳伞不仅挡住了巷口,而且还遮住了巷口边上的巷名,令人以为这只是餐厅的后院,我们完全没有想到大名鼎鼎的百花巷原来是仅一米多宽的窄胡同。
侧着身子绕过了坐在红色阳伞下的食客,走进了白色的百花巷。巷子两边全是两层高的石砌民房,外墙皆漆为纯白色,墙上错落有致地挂满了蓝色的小花篮,种上各种鲜花,所有的窗台、阳台和门边也都摆满了鲜花,绝对是一条百花环绕的巷子。巷子不深,走过十来米后,是一个方整的小庭院,约二十来平方米,是几条巷子的交汇处,中间有井口和雕塑,旁边有小店铺,摆卖各种旅游纪念品。组成附近这些巷子的建筑物全是清一色的白房子,墙上都挂满蓝色的小花篮,这一片的小街巷就是浓浓中世纪风的犹太人百花巷。
流连在这片洁白的巷子里,观赏着四周古朴的房子和无处不在的鲜花,感觉花香中有阵阵清凉扑面而来,那些栽种在蓝色小挂篮里的鲜花,并不显得浓艳娇滴,反而给环境添加了雅洁静谧。在这些悠悠细窄的小巷里徘徊,我们只是偶尔碰到一两位过客,默默比肩而过。记得有个骑自行车的青年,我几乎是把身子紧挨着白墙,才让出一道缝儿让他闪过。除了巷口处的小商家,其它的房子全都门窗紧闭,看不到栽花人,没几个赏花客。抬头往上看,除了阳台上倾泻而下的鲜花,就是蓝蓝的一线天,在巷子的尽头、与蓝天交汇之处,是不远处大清真寺的黄色钟楼,塔身层层屹立着,在落日斜阳的映照中散发着孤傲与顽强。
旅行是一种寻寻觅觅,不是在路途上,就是在景深迷人处。有幸在一个酷热难耐的下午,来到中世纪犹太人的旧街区,在清净寂寥中穿越,追逐时光的落英,还有智者的生活烙印。古城科尔多瓦并不大,第二天我们徒步行走罗马桥、古炮台和堡垒、旧王宫和宫内宽阔整齐的皇家花园。虽然在这古城停留总共不到两天,但总算没有错过百花巷,那一片古风犹存的非寻常巷陌,那一方满是白墙蓝挂花的雅静小天地。
写于2020年6月
“唐人街”Fb每日分享澳大利亚精选新闻,让你随时随地知道澳洲最新 @玩乐、@移民、@生活资讯:https://www.fb.com/news.china.com.au/
【欢迎新闻爆料,洽谈合作!】微信订阅帐号:news-china-com-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