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卫健委前天就全国人大代表提交的《关于解决东北地区人口减少问题的建议》作出答复,建议中国东北地区可以立足本地实际情况,对如何全面放开人口生育政策进行探索并提出试点方案,凸显东北人口危机已经提上中国政府议程。
东北的人口危机由来已久,生育率低、老龄化、年轻人口流失等都是多年悬而未决的难题。人口问题是全中国共同面对的挑战,但为什么东北如此突出?全面开放人口生育政策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吗?
今年1月26日,三人在辽宁省沈阳市的大雪中散步。当地人口流失问题严重,加上今年中国政府提倡“就地过年”,当地新春期间显得人烟稀少。(法新社)
东北人口危机的由来
导致东北出现人口危机的原因错综复杂,但中国卫建委已点明病根,称东北地区人口总量减少,折射出的是“区域经济体制、产业结构、社会政策等综合性、系统性问题”。
归根究底,东北经济没落与产业结构单一是核心导火线。当地年轻人南下其他地区谋生,留在东北的剩余青壮群体由于经济压力不愿多生,青黄不接的局面可想而知。不过,东北也曾有其辉煌的时刻。
1950年代的东北某重工业场。当地从1900年代初期就开始发展重工业,多年在中国领先其他地区。(互联网)
早在清末至民国期间,大批涌入东北的移民在肥沃的土壤上开拓农业,榨油、面粉和酿酒很快成为该地区三大支柱产业。东北是当时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基地,为随后的工业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开打,日本随后于1905年在日俄战争中胜出,隔年设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急速扩张其在东北的经济势力。为了战争所需,日本一直将重工业作为东北的主导产业,倾全力扩大生产,使重工业急剧膨胀。
东北因此很早便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1928年开办的中国规模最大兵工厂——东三省兵工厂,1936年开办的沈阳冶炼厂、抚顺的现代化煤矿、哈尔滨到大连的超特急列车(“亚细亚”号特快列车)等在当时都是领先全中国的。
由于历史与政治缘故,东北多年以来都是中国重工业阵地。(互联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成立后,由于东北原有的工业基础和紧邻苏联的关系,许多重工业建设项目也都被安排在那里。当时东北三省的原材料、能源及机械工业基础较好,建国初期成为中国“一五”期间(1953至1957年)的建设重点,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有56项都被安排在东北进行建设。这些项目再度强化了东北作为重工业基地的地位。
不过,进入1980年代,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重心转移,东南沿海地区成为国家投资和政策供给的重点区域,市场取向也逐渐成为政策设计的主流倾向。区域发展背景的转换使东北经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一方面,东北“过重”的产业结构对市场机制一时难以适从;另一方面,中国工业化进程的轻型化政策取向使东南沿海地区轻型工业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东北的经济发展速度开始放缓,经济总量、主要产业在中国的地位不断下滑,区域发展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东北工业集团蓬翔汽车有限公司的员工在辛苦劳作,进入1980年代,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重心转移,但东北依旧以重工业为主,“过重”的产业结构对市场机制一时难以适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
1998年,中国时任总理朱镕基大刀阔斧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为了改善贪污和国营企业效率低等问题,当时的国有企业被要求实行公司制改造、组建企业集团、股份合作改组、租赁经营和兼并、合并、出售等改革,过程中大量削减人力。作为有众多国企的老工业基地东北,自然成为这些改革的重灾区,有大批员工被迫下岗,让已然萎靡不振的区域经济雪上加霜。
从1990年代开始,东北地区人口问题就已开始凸显,人口出生率连年下滑,老龄化率逐年攀升,加上持续的人口外流,东北人口早已出现负增长。
东北人口危机有多严重?
根据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东北三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是全国生育率最低的三个省,总和生育率为0.74至0.76,仅为世代更替水平的三分之一。
2015年7月29日,中国区域发展网在一篇题为《未富已先老:东北人口危机警报》的文章中称,根据2010年中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东三省每年净流出的人口约200万人。虽然辽宁每年还有大约20万的净流入,但远比不上一个北京市。
在重庆市渝中区的家中,来自吉林省长春市的付宝印抱着儿子和妻子孙梦洁(图左三人)比出心形手势,向留守长春的母亲(右)拜年。东北地区有越来越多青年背井离乡在外打拼,当地留守老人居多,老龄化问题严重。(新华社)
从2013年开始,东北地区常住人口持续七年净流出,合计流出了164万人。目前,东北地区只有沈阳、大连、长春等少数重点城市人口处于净流入状态,黑龙江省几乎所有城市人口都在净流出。
去年4月,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相继发布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三省2019年年末常住人口分别减少7万6000人、13万3300人和21万8000人,合计减少42.73万人。
危机怎样才能缓和?
卫健委指出,东北边境地区的生育政策相对宽松,但生育意愿不高。究其原因,经济社会因素已成为影响生育的重要因素,特别是经济负担、婴幼儿照护和女性职业发展等方面,群众反映尤为突出,生育政策对生育行为的影响大为减弱。
其实,早在2016年,黑龙江就在漠河、绥芬河等18个边境地区率先放开了三孩。根据当年黑龙江修订的人口条例:夫妻双方均为边境地区居民的,可以在依法生育两个子女基础上,再生育一胎子女。但当地民众响应不高,归根究底还是要解决东北的经济问题。
一名员工在沈阳的一家养猪场工作,当地的就业选择有限,是不少年轻人选择离开南下闯荡的主要原因。(法新社)
2007年,黑龙江社会工资为1615元(人民币,下同,330新元),而当年广东的社会工资为3349元;五年后的2012年,前者的社评工资才达到2843元,但广东已是5313元。当时数十位在深圳工作的东北人受访时说,他们选择南下的主要原因是东北的工资收入较低。
而从东北名校年轻毕业生的流向也可看出,东北本地并不是这些人才施展能力的地方。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本地留存率仅为11.89%,在哈工大毕业生的就业地区分布中,最高的是广东,占比高达19.5%,第二去向是北京,为17.13%。位于沈阳的东北大学的毕业生本省留存率也只有17.2%,位于长春的吉林大学为27.02%,大连理工大学也只有27.54%。
东北留不住年轻人,也并非完全是年轻人“嫌贫爱富”,而是东北有很多产业确实不发达,导致就业机会少、行业选择窄,东北年轻人留守或回乡往往意味着失业。这些年轻人自然也不愿意他们的下一代在东北面临同样的困境
从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东北名校毕业的学生,为了更好的事业发展,不少选在去外地工作。(互联网)
因此,想要缓和东北的人口危机,最根本要解决的是当地的经济与产业结构问题。当经济开始提振,产业发展多元化,基本的就业问题缓和,年轻人自然愿意留在东北,外地青年也原意进入东北组建家庭,老龄化将被增加的年轻人口对冲,生育率也会随着提高。
此外,医疗、教育、住房等基础设施与资源的提升,并让普通家庭负担得起,也有助于提高年轻人在当地组建家庭的意愿。
不过,这些问题并非一时半时能解决,短期来看,优质资源仍会聚集在一线城市,年轻人也会不断向大城市涌入。解决东北的人口问题,还需要长期的方案。
其实,人口问题不只东北一地独有,就连中国发达地区同样难以置身事外。从全国来看,全面二孩的政策效应已经释放完毕。2019年出生人口仅为1465万人,是196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相比全面二孩政策放开之初的2016年,少了300多万人。中国公安部2月8日发布的不完全数据也显示,中国婴儿2020年的出生率将大概率低于2019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梁建章就警告说,“出生人口塌陷之狼真的来了”,中国人口政策应尽快实现从限制生育向鼓励生育的根本转变 ,否则长期低生育率和人口规模萎缩,会导致经济萧条和综合国力衰退,社会阶层固化。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着方,可联络。
“唐人街”Fb每日分享澳大利亚精选新闻,让你随时随地知道澳洲最新 @玩乐、@移民、@生活资讯:https://www.fb.com/news.china.com.au/
【欢迎新闻爆料,洽谈合作!】微信订阅帐号:news-china-com-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