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的内向和外向并无优劣之分。

朋友参加家长会,老师跟她说:
“你家孩子各方面都不错,就是性格太内向了。
希望家长能多引导引导,下学期开朗活泼一些。”
朋友知道老师是好意,她也时常担心孩子内敛的性格,在集体中会不受欢迎。
但由于她自己性格偏文静,便忍不住有些疑惑:
“内向,真的是一种性格缺陷吗?”
“你怎么这么安静?”
当时,她突然意识到,自己好像不大合群。
但她依然选择一有空就窝在床上看书,没多久,她的领队就忧心忡忡地走过来说:
“你要努力使自己变得外向一点。”
言下之意就是:
“你这样子,大家很难喜欢你。”
虽然很不情愿,但她还是选择放下书本,融入喧闹的团队中。
经历了这样一件事,她开始变得自我怀疑:
“我是不是应该改变自己,努力变得外向起来?”
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正常”,她放弃了作家梦,选择了律师这个行业。
她也尝试参加各种聚会,逼自己融入社交。
01
内、外向性格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最早提出“外向”和“内向”的概念。
一到放假,就经常听到身边有父母这样说自家孩子:
“天天呆在家,也不知道出去找同学玩。
你看谁谁谁,一有空就和这个聚和那个聚,人家多开朗大方啊。
你这每天闷在家,怎么交得到朋友?”
02
性格形成的时期
通过观察,科学家们发现,在婴儿身上,就已经具备了成年人的三种基本气质:谨慎、平静和活跃。
从小就表现出来的这种气质,是一个孩子性格的起点。
03
各有优势
04
把孩子放到合适的位置
之前看到一位妈妈,为逼儿子变得外向,规定他每天必须主动跟10个陌生人打招呼,并且强行把他推到人群中去。
我们常常因为偏见和误解,要求内向的孩子变得开朗大方。
这种做法,可能会让孩子变得“假外向”,并且出现严重的社交恐惧。
面对孩子不同的性格特质,父母不妨放下焦虑,把孩子放到适合他的环境中去,让他的天赋发挥到最大。
如果我们担心内向的孩子不合群,可以适当地鼓励:
“要不我们尝试一下,去跟大家交流一分钟怎么样?
也许你会因为交到新朋友而开心呢。”
如果孩子愿意尝试,那我们循序渐进,慢慢增加孩子的社交时长,让他能缓慢接受这样一个过程。
如果孩子实在不愿意,更想自己呆着,那我们也不要强迫,尊重他的意愿就好。
另外,不要随意给孩子贴上“不懂事”、“害羞”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