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路向南》讲述了1979年基督城后朋克场景中一个青少年(埃德·奥克森博尔德饰)的半自传故事。 (供图)
<
div class=”ArticleRender_article__7i2EW”>
电影制作人乔纳森·奥吉尔维能准确指出他青少年时期的世界如何突破1970年代基督城的局限——这一幕被重现于他的半自传成长电影《一路向南》的开篇,故事背景设定在这座城市刚萌芽的后朋克场景中。
奥吉尔维的化身——蓬头垢面、温顺的安格斯(仍穿着校服)在唱片店第一次听到Public Image Ltd乐队歌曲《Public Image》中狂乱的鼓点和简单却灼热的贝斯线时,世界骤然开阔。
主唱约翰·莱顿焦虑的嗓音尚未切入,某种东西已然觉醒:安格斯转向镜头,双眼发亮,电影画幅也从4:3的方框扩展为宽银幕。

斯特拉·班尼特(即本妮)为电影原声带演唱主题曲《一路向南》。 (杜格尔·霍姆斯/供图)
饰演安格斯的埃德·奥克森博尔德和斯特拉·班尼特(新西兰流行歌手本妮)作为00后,参演前对1970年代后朋克并不熟悉。但他们如同多数观众一样,拥有属于自己的《Public Image》时刻。
“那场戏太酷了,”班尼特说,”对我来说,詹姆斯·布雷克才是启蒙者——他为我打开了另类音乐世界‘忧郁男孩’的大门,比如Yung Lean。那是最酷的世界,(让我看到)音乐可以如此实验性和广阔。”
“我父母是披头士铁粉,童年时常放他们的歌,”奥克森博尔德回忆道,”第一次听《Across The Universe》时惊呆了,原来歌曲还能这样表达。”
献给飞行修女的赞歌
以1979年为背景的《一路向南》,是对新西兰后朋克运动的情书。这场运动两年后催生了传奇独立厂牌”飞行修女唱片”——由罗杰·谢泼德在基督城创立,不过多数乐队来自南部的但尼丁。
旗下乐队包括The Chills、Headless Chickens和Straitjacket Fits——奥吉尔维在2008年以悉尼黑色电影《温柔的钩子》(雨果·维文、萝丝·拜恩主演)完成长片处女作之前,曾为这些乐队拍摄音乐录影带。
电影原声带堪称后朋克名人录,不过奥吉尔维偷偷塞进了自己乐队F.Y.C的作品——这支1981年组建的双贝斯乐队认为主音吉他”太过阳刚”。
“这是我唯一违背年代感的妥协,”奥吉尔维笑道,”某种意义上,这是飞行修女的起源故事。罗杰看完粗剪时说‘天哪,你完美复刻了那个世界,那些怪咖完全就是我记忆中的样子’。”
与当时无数青年一样,安格斯听完《Public Image》后目标明确:必须组乐队。尽管没有朋友也不懂音乐,但他起了”戴立克”的队名,并很快模仿当地乐队主唱(德莫斯·墨菲)的咆哮造型——冲浪长发变成钉枪改窄的烟囱裤,还偷穿父亲(马顿·索卡斯饰)的尖头婚鞋。
他先后被世故的伦敦女孩霍莉(罗克茜·莫赫比)和毒舌少女克尔斯滕(班尼特饰)吸引。但对奥吉尔维而言,后朋克从来不只是女孩、造型或声音:它是逃离中产郊区生活的出口,是目标与共同体。
“就像通往地下世界的入口,”奥吉尔维形容,”听起来像《霍比特人》对吧?但不是童话!这个文化地下世界有居民,有些年长世故,有些能搞到毒品。年轻人天真闯入,却深陷其中。”
“不仅是音乐,更有一整套创意体系。我和朋友们痴迷于这种思想世界,至今未离开。“
后朋克的真实质感
从开场字幕起,《一路向南》就是时光机。数字拍摄却用16毫米胶片滤镜呈现,带着DIY音乐录影带特有的接缝、划痕与跳帧。

当地乐队”The Cursed”主唱马尔科姆(德莫斯·墨菲饰)既鼓励又嘲弄安格斯的热情,并加以利用。 (供图)
片头字幕如钥匙刮擦般浮现,配以Toy Love乐队的焦虑之作《Squeeze》,背景是劳伦斯·阿伯哈特拍摄的1970年代基督城装饰艺术建筑与涂鸦棚屋黑白照片。
由于2011年基督城大地震损毁了许多场景,剧组在取景时面临挑战——镜头外几厘米就是震后废墟,诺亚酒店等场景不得不通过彼得·杰克逊的Park Road Post工作室进行CGI重建。
<
div class=”Figure_content__8xRH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