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澳人频陷骗局

为何诈骗分子屡屡得手

许多人心中都存在这样的困惑:

为何那些看似拙劣的骗术总能让不少人落入圈套?

究其原因,往往不在于骗术本身有多高明,

而在于其精准击中了人性软肋。

警惕!澳人频陷骗局

前警员Kylee Dennis现经营一家反诈调查公司。

2024年12月某日,她游泳后发现有母亲的三通未接来电,立即意识到异常。

原来其母收到自称”孩子”的短信,

谎称手机进水报废,要求代付4750澳元账单。

由于银行转账限额,其母分四次操作均未成功。

Dennis指出,母亲完全被担忧情绪支配,

虽曾听闻”Hi Mum”骗局但未深入了解。

她强调受害者并非愚钝,

而是骗子的心理操控令人难以保持理性。

警惕!澳人频陷骗局

这类冒充亲友的短信诈骗在澳洲持续蔓延。

尽管仅占钓鱼诈骗的小部分,

但IDCARE数据显示2024年咨询量同比激增37.5%。

专家指出该骗局由海外犯罪集团操控,

特别能利用父母对子女的关切心理。

值得注意的是,35-45岁群体最易受骗,

他们往往兼顾家庭事业,防诈意识较为薄弱。

警惕!澳人频陷骗局

虽然ACCC在2022年开展过反诈宣传,

但最新调查显示44%民众仍不知晓此类骗局。

专家认为宣传效果随时间减弱,

且中年群体较少主动关注防诈信息。

反诈中心建议采取以下防范措施:

警惕!澳人频陷骗局

1. 对陌生求助信息保持警惕

2. 通过原有联系方式核实

3. 设置家庭安全暗语

4. 警惕”紧急转账”等施压话术

本文揭示了”Hi Mum”短信诈骗屡屡得手的原因:诈骗分子利用父母对子女的天然关切,通过心理操控突破受害者理性防线。尽管这类骗局在澳洲已持续多年,但中年群体因生活繁忙、防诈意识薄弱成为主要受害对象。文章通过真实案例和数据说明,防范此类诈骗需要保持警惕、核实信息,并建议家庭预设安全验证机制。最后强调,识别”紧急转账”等施压话术是关键防诈要点。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