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民为何频遭电诈?澳学者解析背后原因

近年来,东南亚网络诈骗园区在柬埔寨、缅甸、泰国等地肆虐,严重威胁当地社会稳定。这些犯罪组织不仅骗取巨额资金,还迫使大量受害者沦为”现代奴隶”,被迫参与诈骗活动。联合国数据显示,仅缅甸就有12万人被困电诈中心,其中多数为中国公民。

2025年初,中国演员王星在泰国试镜期间被诱骗至电诈中心的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凸显了此类犯罪对中国公民的威胁。尽管中国政府宣称国内治安良好,但为何境外电诈受害者中中国人比例居高不下?西悉尼大学犯罪学专家郭绮雯指出,这与华人社会文化特征及中国信息环境密切相关。

中国公民为何频遭电诈?澳学者解析背后原因

资料图片:2025年2月20日,缅甸电诈中心获救的中国公民经泰国遣返南京。(AP – Ji Chunpeng)

文化因素:信任机制与社交特征

华人社会普遍存在权威崇拜心理,易轻信冒充政府人员的诈骗者。同时,移民群体常处于社会隔离状态,既不愿向当地执法机构求助,又缺乏防范诈骗的基本常识。传统的关系网络文化反而成为诈骗温床,受害者往往通过非正规渠道寻求帮助,陷入更深的骗局。

信息环境:管控与认知的悖论

严格的网络审查并未提升民众的信息甄别能力。在缺乏透明信息渠道和事实核查机制的情况下,谣言和虚假投资案例通过社交媒体快速传播。金融知识匮乏使民众难以辨别真伪,而”成功学”的泛滥更助长了不切实际的暴富幻想。这种封闭的信息生态客观上为诈骗分子创造了有利条件。

资本管制催生灰色地带

中国严格的资本外流管制催生了地下资金转移渠道。诈骗者可能利用这些非法交易获取的个人信息实施精准诈骗,而受害者因涉及违规操作往往不敢报案。这种灰色地带的存续,使得跨境诈骗链条难以彻底斩断。

本文通过专家分析揭示了东南亚电诈问题中中国受害者居多的深层原因:华人社会文化中的权威崇拜和关系依赖削弱了防骗意识,国内封闭的信息环境降低了民众的辨别能力,严格的资本管制催生了诈骗可利用的灰色地带。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文化认知、金融教育和信息透明度等多方面入手,建立更完善的跨境防骗协作机制。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