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澳大利亚有哪些品牌在全球享有声誉?除了奶粉、红酒、保健品以外,现在可以加上“先买后付(BNPL)”平台了。近几年来,以Afterpay、Zip等为首的一众澳大利亚先买后付公司,在北美、欧洲、东南亚等地区开疆拓土,几乎可以说是金融科技界的“澳大利亚名牌”。
新冠疫情改变了很多行业的发展进程,澳大利亚的零售支付市场就是其中之一。经过疫情的“洗礼”,目前该市场规模已经高达1万亿澳元,并在还在加速变革之中。
今年1月,澳大利亚人的信用卡负债降至十余年来的最低水平。与之相对应的是,有五分之一的消费者开始使用“先买后付”这一支付方式,其中最大的平台Afterpay市值已经超过300亿澳元,第二位的Zip市值也超过60亿澳元。其他先买后付公司的股价亦是水涨船高。
然而,近期“先买后付”企业的股价却正在经历一波严重的回调。Afterpay和Zip都从高位下跌了约25%。
“先买后付”行业到底是会持续繁荣还只是昙花一现?博满金资首席分析师魏睿昊对这一始终困扰关注该领域投资人的问题进行了解析。
疫情加速支付习惯变化
和中国消费市场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数字支付方式已经极为普遍不同,澳大利亚的零售支付行业相对保守。对于多数消费者而言,信用卡仍然是主要使用的支付方式。自2011年以来,在圣诞节过后的新年首月,澳大利亚信用卡未偿余额一般介于480亿至530亿澳元区间。
但魏睿昊指出,澳大利亚的信用卡市场正在不断萎缩,这和“先买后付”行业的崛起有直接的关系。尤其是去年的疫情爆发后,实体零售在封锁的情况下几乎归零,这造成信用卡的应用场景大幅缩水,使用量急剧下降,以至于今年1月的信用卡未偿余额下降至约400亿澳元。
不仅如此,发行的信用卡数量也直线下降。2017年年中,澳大利亚的个人信用卡账户数量为1540万张。到2020年10月份,这一数字已经降至1290万张,为2008年年中以来的最低水平。去年1月至10月期间,平均每月有大约8.8万张个人信用卡被注销。
澳洲人信用卡使用量在不断下滑
信用卡借贷的减少反映了新冠疫情期间消费者行为的明显变化。由于疫情造成经济危机和大量失业,澳大利亚居民开始增加储蓄、对财务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包括偿还信用卡债务)。
在经济不确定性较高的时期,人们希望确保自己的财务状况不出问题,使用借记卡的人越来越多。截至2020年10月的一年中,借记卡占卡消费总额的47%,远高于十年前的25%。
但是,注销信用卡的做法也反映了付款方式的长期变化,年轻的消费者——千禧一代(一般指1982-2000年出生的人)和更年轻的Z世代(一般指2000-2012年出生的人)使用信用卡,尤其是实物卡的意愿更低,他们更倾向于使用Afterpay和Zip之类的数字支付方式。
尽管根据澳联储的数据,先买后付只占消费者支付总额的“一小部分”。可作为最新形式的延后支付服务,疫情爆发以后,Afterpay不仅在年轻消费群体中炙手可热,在更年长人群中的受欢迎程度也日益攀升。
除了疫情影响,年轻人之所以放弃信用卡,选择新的支付方式,还有几个因素。
首先,信用卡的申请条件苛刻。澳大利亚对信用卡有严格监管要求,薪资水平普遍不高的年轻人往往需要提供大量资料,且无法获得较高的额度。而“先买后付”并不计入征信体系,因此对申请人所需提供的材料要求较少;偶有逾期还款,也不会影响年轻人的信用度,对未来申请房贷等不会产生影响。
此外,许多“先买后付”平台的账期更长,便于年轻人管理自己的现金流。且澳大利亚的信用卡往往有较高年费,或需要刷卡至较高金额才能免除年费,而年轻人往往是价格敏感人群,这样“不必要”的支出也会降低他们的使用兴趣。虽然,不少信用卡有较好的积分系统,对于每年支出金额较大的家庭很有吸引力,但年轻人更看重更低的使用费率。
总体而言,“先买后付”便利且使用成本更低,这些用户体验都促使它们受到年轻人喜欢。
得美国者得天下?
澳大利亚最大的“先买后付”企业Afterpay和Zip在过去一年中股价涨幅接近300%,远超市场平均水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两者在北美市场的高速发展,甚至都传出希望在美国再上市的消息。
魏睿昊认为,“先买后付”作为一种支付方式,商业模式很容易在全球复制和推行,因为在消费习惯上,全世界都存在越来越趋同的情况。
由于澳新市场本身规模不大,在经历了前几年“疯狂“扩张后,市场的发展速度已经趋于平缓。寻找新的增长点是必然的选择。
而北美市场是全球最大商业最成熟的市场之一。尽管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美国零售销售总额在2020年有所下降,至4.89万亿美元(约合6.37亿澳元),但仍旧是澳大利亚零售销售总额(2020年约为1718亿澳元)的近40倍。这也意味着美国市场零售支付市场比澳大利亚要大得多。
加之与澳大利亚文化相似度高的天然优势(都是英语为母语、监管法规相似的移民国家),往往是澳大利亚企业扩张的主要选择。此外,在对于科技企业的监管上,美国甚至更宽松一些。
Afterpay能成为下一个PayPal吗?
当Afterpay的两位创始人——尼克·莫尔纳尔(Nick Molnar,下图右)和安东尼·艾森(Anthony Eisen,下图左)在五年前联合创立公司时,恐怕完全没有想到公司的市值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达超300亿澳元,甚至一度接近400亿的水平。
未来以Afterpay为首的“先买后付”公司市值还有多少想象空间,它们是否能成为下一个PayPal甚至亚马逊?在魏睿昊看来,从长期而言,这种可能性确实存在。
目前占据全球市场主流支付通道的企业仍是Visa、Master和数字支付巨头PayPal。截至3月1日,Visa市值4539亿美元,Mastercard市值3515亿美元,“最小”的PayPal市值也高达3043亿美元。
而根据第三方机构Green View Research调研预测,美国2021年电子支付市场将会达到680亿美元。考虑到Visa、PayPal各自200亿以上收入,目前“先买后付”在美国支付市场的体量仍然较小,并且没有绝对的垄断机构,因此所有企业仍然处于快速发展周期当中。
以Afterpay为例,其在2018年就开始开展美国地区业务,拓展手段灵活,并不断积极与名人和知名品牌合作。合作商家中不乏时尚、美容和健康产业参与者,例如Urban Outfitters(及姊妹品牌Anthropologie)、金·卡戴珊个人美妆品牌KKW Beauty、快时尚品牌Forever 21、时尚电商新贵Boohoo、家居用品连锁Bed Bath & Beyond、运动品牌Adidas和珠宝品牌Pandora等。金·卡戴珊就曾向发推文(见下图)向她的数千万粉丝推荐Afterpay的分期付款。
去年第四季度,Afterpay在北美的活跃客户增长了160万人,达到810万人。据说,现在在美国不少的门店,当店内销售助理询问客户怎么付款时,他们不仅会问:“您用万事达卡还是Visa卡?” 也会问:“您要用Afterpay吗?”
当然,美国市场规模大竞争者也较多。目前Afterpay 在美国的主要竞争对手,包括数字支付巨头Paypal,以及另两家“先买后付”公司Affirm和Klarna。
去年年8月PayPal宣布进军“先买后付”市场,随即推出了“Pay in 4”的业务。由于PayPal本身的市场占有率,以及在2008年就推出了类似的业务PayPal Credit,根据第三方调研机构Cornerstone Advisor的数据统计显示,美国消费者对于“先买后付”供应商选择,PayPal显着领先其他平台。
Klarna则是一家来自欧洲的“先买后付”公司,不过澳大利亚的联邦银行(CBA)拥有其5.5%的股份。
Klarna2014年在英国成立,图/BBC
Affirm作为美国本土发展起来的“先买后付”公司今年1月刚刚在纳斯达克上市,在本轮科技股回调之前,股价表现也非常强劲。
魏睿昊认为,从目前的趋势看,这些公司未来都很有发展潜力。而Afterpay作为一家澳大利亚公司,在本土已获得绝对市场占有优势,在美国能够有5.6%的市场占有率,也就解释了其估值的合理性。
相较于估计上千亿的三大巨头,这些新兴公司的估值仅为十分之一,说“未来可期”并不过分。
“先买后付”都一样吗?
由于目前涌现出的“先买后付”公司越来越多,他们之前到底有什么差别,有时会让使用者和投资人困惑。
细分来说,以Afterpay 为代表的一类,可以视为部分取代信用卡的功能。它们的商业策略是提供无成本提前消费计划(零利息),申请便利,奖励消费市场中高信用质量的用户。这一模式主要从商户收取费用,保障了收入来源,使其商业风险更小。因此可以触及传统信用卡无法开发、甚至因收益有限而放弃开发的市场。Zip在美国收购的Quadpay采取的也是类似的方式。
但Zip在澳大利亚本土的模式,则接近于小额信贷或传统信用卡。会向消费者提供分期付款额度,并收入一定的利息。因此其额度可以更高,但面向消费者收费也更多,除了利息外,还包括申请费和滞纳金等。
在美国市场,PayPal Credit也属于该类别。用户在购买99美元以上的商品时能够有6个月时间进行无息还款,一旦还款出现逾期,平台方面将会按照贷款全额收取一定比例的年息。
这种方式并没有摆脱传统小额贷款向消费者收取利息的老路。作为服务的使用者并没有因为按时还款、信用记录良好而获得“奖励”,平台也没有通过让利筛选更高质量的“贷款人”,其当前服务的人群与信用卡使用者并无本质差异。坏账率风险较高。
而Affirm则介于两者之间。其提供的“先买后付”产品,会向签约商户上收费,但对于没有签约的商户,则向消费者收取些许服务费和利息,两者在公司收入中几乎各占一半。
还有一种在信用卡上嵌套“先买后付”的平台,其代表企业是澳大利亚市场的Splitit。这种方式是先将服务与信用卡绑定,在信用卡延期支付的周期上,再增加一段延期时间。在支付系统中,这类平台扮演了收款端口角色,无需承担信用风险。但这种方式的核心问题是,用户实际上仍在使用信用卡,但作为“先买后付”行业占领的又是信用卡市场的“失地”,两者互为矛盾。
此外,澳大利亚还有一家“另类”的“先买后付”公司Sezzle,其专注于美国的线上支付市场,主要集中在电子商务领域。但细究的话,它的模式和Afterpay比较接近,只是纯线上模式减少了一定支付端口接入成本,但使用场景也会少很多。
从目前的种种迹象看,Afterpay的商业模式更受消费者欢迎,增长速度较快,且风险相对较低。
监管来袭,应对有别
尽管“先买后付”行业正在快速增长,但除了自身风险外,伴随而来还有监管问题。澳大利亚议会上院于两年前就要求行业进行自我监管,并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澳大利亚证券和投资者委员会(ASIC)最近发现,1/5客户存在逾期付款。为了保护消费者,《先买后付供应商行为法规》从本周一(3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目的是要求服务商加强对现有客户偿付能力的监测。例如,超过2000澳币的交易就需要对客户收入数据或外部信用文件进行信用核查。额度超过1.5万澳币则两者都需要核查。
虽然没有对行业参与者施加新的义务,但一些本地媒体分析,这项法规的实施可能会减缓Afterpay和Zip等服务商获取新客户的速度。
不过,魏睿昊认为,这些监管的实施会产生短期影响,但行业内不同公司受到的影响程度不同。其核心是判断“先买后付”公司是否是在提供“纯信贷服务”。如果确实如此,那相应公司就要遵循信贷行业的规则和监管,甚至有可能需要申请额外的执照,并支付更多合规成本。但是,哪怕将一些“先买后付”公司的分期视为“放贷”,由于其额度比较小,因此合规的成本也不会像信用卡公司那么高。
另外,由于很多公司都进军美国和其他地区市场,如果其发展顺利,澳大利亚市场在其业务占比比例就不会太大,因此受到澳大利亚一地的监管而影响全局的可能性也不会太高。
事实上,考量这些“先买后付”公司都应站在全球化的角度上。
而澳大利亚政府也已经意识到,支付体系必需顺应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以及消费需求,考虑到支付对经济和国家战略的重要性,财政部正在对支付体系进行全面审查,并可能在5月份发布的最新预算案中,公布支付系统的改革方案。
联邦政府预期,未来5年支付体系新格局将逐步形成,而2021年会是极为重要的开端一年。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着方,可联络。
“唐人街”Fb每日分享澳大利亚精选新闻,让你随时随地知道澳洲最新 @玩乐、@移民、@生活资讯:https://www.fb.com/news.china.com.au/
【欢迎新闻爆料,洽谈合作!】微信订阅帐号:news-china-com-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