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银行经理到老年护理,我在澳洲转行了

老年护理培训的最后阶段,我和三个同学一起被安排到了一所养老院实习。这所养老院由基督教卫理公会(Methodist)在70多年前创办,周围是住宅区,很安静。

从银行经理到老年护理,我在澳洲转行了

养老院分高级护理和普通护理两个部门,分别在建筑的两侧。高级护理只有一层,住的是由于行动不便或者认知退化而不能自理的老人。普通护理有两层,那里住的老人都还年轻。

每个实习生都安排了一个负责培训的员工。带我的员工名叫丽萨,来自希腊。她的前夫是美国军人,以前在美国生活,经常跟着部队搬家。后来她离婚了,和儿子来了澳大利亚。丽萨在这工作了十多年,经验丰富,对老人的生活习惯比他们自己还要熟悉。

我在高级护理部实习,丽萨带我熟悉环境。高级护理部大概有三十个房间,每个房间都有独立的卫生间。中间的过道联通两翼,呈工字形,墙上挂着养老院刚成立时的黑白老照片。中间是护士办公区,可以配药,处理文案工作和开会。

这些房间已经成为老人们的家,放着他们所有的物品,有衣服,照片,电影光盘,音乐CD,书,奖杯,奖状之类。到了这个年纪,能留在身边的只有一些必需品,能够带来回忆的纪念品和曾经触碰过心灵的东西。能带进养老院的东西不多,能再带出养老院的更少。

办公区和走廊上都有LED屏,哪个房间的老人需要帮助,按了呼叫按钮,屏幕上就会显示房间号。这种LED屏和银行门口滚动显示存多少钱送一桶花生油的屏是一样的设备。

通往外面的大门有密码锁,防止老人自己出去后走失。一进门是客厅和两个餐厅,可以看电视和进行娱乐活动。客厅外面是个小花园,天气好的时候老人们喜欢坐在那喝茶,晒太阳。

另外还有食物储藏间,四个公用的卫生间和专门放毛巾床单和被罩的储藏间。像酒店一样,有公司负责这些毛巾和床单的清洗和消毒,每天早晨有卡车来收,同时送来新的一批毛巾和床单。

总体来看,这是一个三十室三厅四卫,东西南北通透,带花园的大户型。

从银行经理到老年护理,我在澳洲转行了

丽萨跟老人介绍说,这是文凯,来我们这实习的,学习怎么帮助你。老人问,你从哪来啊,马海?我说我从中国(China)来。老人说,哦,泰国(Thailand)啊,泰国好啊,我去过,夏天比澳大利亚还热,你肯定能当一个好护工。我想起中学英语老师说过,外国人在没什么话题可聊的时候喜欢谈论天气。看来是真的。

刚开始的几天主要在旁边看丽萨如何工作,如何沟通,有时候帮忙递个东西。这里有几种机器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从床上转移到轮椅上或者帮助老人站起来。

完全不能动的老人需要一种能把人托起来的机器。有点像把床单的四个角吊起来,人躺在里面就可以用机器移动了。通过抬高上面的两个角,降低下面的两个角,人就可以换成坐着的姿势,转移到轮椅或者沙发上。

还有一种机器提供后背支撑,用来帮助老人站起来,但只起到辅助作用,需要老人腿部用力。这些机器都是至少需要两个人操作。

工程师利用物理原理和人体工学设计工具,帮助老人解决行动不便的问题,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我想我也学过很多专业,很多技术,但学这些的目的仅限于学习本身,而没有解决一个具体问题。

我的思路局限于学什么技术能找到工作,寄希望于通过那份工作来安排我如何使用学到的技术并获得报酬。这没什么不对,但是中间似乎缺少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我想做的东西是什么。

长期卧床的老人需要每隔几个小时翻一下身,以免长褥疮。通常的做法是在身体一侧放枕头垫高,几个小时以后再把枕头换到另一边。床头部分可以用遥控器控制升降,方便坐起来看电视或者吃饭。床尾和膝盖位置的高度也可以调节。

房间的浴室里有椅子,可以坐着洗澡。对于不能坐起来的老人有移动的浴台,四周有护栏,底下有排水的管子,下面是可以调节高度的架子和轮子。

老人们每天生活很规律,基本的工作流程就是早晨帮忙洗漱,穿衣,送早饭,然后把坐轮椅或者躺椅的老人都推到客厅看电视或者参加活动,吃早茶。午饭时推到餐厅,餐厅的同事把午饭准备好后放在托盘里。我们再按照托盘上的名字端到老人的餐桌上。然后我们的角色就变成了餐厅的服务员。

吃完午饭,会根据下午的活动送老人到相应地点。晚饭也是这个流程。晚上八九点会有饼干奶酪之类的当宵夜。最后就是帮助老人洗漱就寝。有些老人生活习惯不一样,比如喜欢在自己房间吃饭看电视,就要按照他们的要求来。

除了与人互动的体力工作,也需要使用电脑。每个老人有一个电子档案,护士会输入每天的身体状况和用药记录,我们主要记录大便的状态。大便的情况是人体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

大便在护理界的英语说法是open bowels,小便叫pass water。我从中学就养成了随身在口袋里装一个小笔记本的习惯,这些第一次听到的英语说法都记到了笔记本上。

根据布里斯托大便分类法,不同硬度和状态的大便被分为七种。每种状态有相应的数字编号,从一到七,数字越大越稀。想起出国前还申请过布里斯托大学,现在已经用上这所大学的科研成果了。

从银行经理到老年护理,我在澳洲转行了

我觉得这套分类标准可以用于描述任何从固体到液体的形态。

流程都熟悉了以后,就开始自己上手工作,两人一组,负责大概十个房间。自己工作了才知道,时间很紧,需要动作快,因为所有老人都在同一时间吃饭,有些活动也有固定的开始时间。这就需要完全了解每个老人的特征,统筹安排。

每天的工作压力来自于不想让自己服务的老人输在起跑线上,看到别的老人都已经穿戴整齐,准备好了迎接新的一天,我也得加快速度。

我们基本没有闲下来的时间,一个环节结束后,马上就要进行下一个。早餐刚吃完,早茶就来了。每天辗转于三十室三厅四卫之间,只有在喂饭的时候可以坐下来,慢慢喂。根据计步器统计,我那时候每天平均走一万多步。

以前在银行工作的时候,父母总嘱咐我,要经常起来活动,不然容易长结石。现在完全不用担心了,形成结石的矿物质晶体没有机会沉淀,一直处于尿前摇一摇的状态。

我仍然总是担心一些不会发生的事。那是我第一个全英语环境的工作,每天早晨不是担心听不懂同事说话,就是担心从泰国来的马海跟老人沟通不了,甚至还会担心忽然不会开车而导致上班迟到。

好像睡了一觉再醒来,我就什么都不会了。其实核心的焦虑来源于负面的自我评价,习惯性的关注自己没做好的地方,寻找会导致负面评价的蛛丝马迹。

我总觉得会有人严格监督,一旦有没做好的地方就没办法转成正式员工,然后就是导致移民失败,回国变海带的一系列灾难性联想。

养老院一天24小时都要有人工作,员工每天按不同的时段排班,交接班的时候会开会,介绍上一个班的情况,比如吃饭怎么样,大便怎么样,心情怎么样,有没有需要注意的。

一般情况下,我都会带饭,有时候也会吃养老院提供的免费面包。涂上黄油,果酱,花生酱,Vegemite酱,再喝点牛奶,也算四菜一汤。

从银行经理到老年护理,我在澳洲转行了

Vegemite酱是一种发明于一百多年前的澳洲传统美食,由多种蔬菜和香料发酵而成。我觉着它在澳洲的地位相当于北京的豆汁或者王致和臭豆腐。

对于没吃过又好奇的朋友,我想可以这样做,倒点老抽在盘子里,放置几天。参照布里斯托分类法,等老抽从七号状态风干到五号状态,就可以刮下来,抹到面包上品尝了。这种做法基本上可以复现Vegemite酱百分之八十的口感和味道。

有更讲究营养搭配的同事带方便面和鱼罐头。方便面用开水泡完,再用微博炉加热一下。好像多了几道工序,不那么方便以后,会更像真正的面。

来自巴基斯坦的同学吃梨会沾胡椒面。看到这种新奇吃法的感觉,就像第一次去南方看到豆腐脑加糖,粽子里放肉。南方的朋友可以反过来,想想咸豆腐脑和甜粽子。

我一般上早班,早晨六七点出门,下午三点多就下班。阿德莱德冬天的早晨很冷,大概只有五六度,车窗上会结冰,开车前需要先清理干净。想起小时候家里的窗户上也会在冬天结冰,我用手指在冰上画画,到了中午,冰被阳光晒化,只在地上留下一滩水。这里的夏天,白天很长,晚上九点以后天才黑,下了班还有大半天的时间自由活动。

因为需要早起,有时候前一天晚上会担心睡晚了,第二天缺乏睡眠导致没力气干活,结果越焦虑越睡不着。我想起来以前做代购的时候卖过睡眠片,就买来试试。睡眠片的主要成分是褪黑素,一种调节生物钟的激素。

刚开始吃,有点效果,吃完会感觉身体变沉,然后就睡着了。后来吃的多了,身体逐渐习惯了增加的剂量,就又没什么效果了。我想不管外加条件怎么变,即使是激素这样的内部条件变化,时间长了人也会习惯,然后又回到原来的状态。那是什么在定义这个原来的状态?

四周的实习很快就结束了。最后一天,技术学校的老师来养老院了解实习情况。同事和老人对我的工作反馈很好,我可以毕业了,找工作也有了很大希望。但是具体结果取决于养老院有没有岗位空缺,经理让我回家等消息。

等待总是充满焦虑,但我感觉我的移民计划走上了正轨。

(人物均为化名,人物特征为多人混合,部分图片由AI生成)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给TA喜欢
共0人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工作、创业

    在澳洲,这些行业年纪越大越“吃香”!

    2024-12-30 18:57:24

    移民澳洲

    十年前,我是如何出国和移民的

    2025-2-9 20:09:1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有些面具戴得太久,就摘不下来了
    欢迎您,新朋友,感谢参与互动!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