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澳大利亚州上次赢得谢菲尔德盾杯还是在1996年,如今他们有望重现这一壮举。(ABC新闻:Che Chorley)
板球有种奇特的方式,能在最忠实球迷的闲散思绪间或内心深处占据一席之地。
那些赛场上的戏剧性时刻——一声全情投入的”howzat”呐喊、一记内旋的约克球,或是国内决赛尾声的顽强防守——总能唤醒记忆,令人心跳加速。
二十九年前的那个下午,南澳大利亚队的末位击球手彼得·麦金泰尔将球轻推向额外防守区域的画面,正是这样的经典瞬间。
这记看似平淡的击球却因引发的狂欢而永载史册。

末局英雄彼得·麦金泰尔在挽救比赛后狂喜的瞬间(南澳大利亚板球协会提供)
当球迷冲入球场时,麦金泰尔雀跃欢呼。南澳大利亚队时隔14个赛季再度捧起谢菲尔德盾杯。
如今该州已连续29年与盾杯无缘,这个数字本身便昭示着当南澳球员今晨踏上卡伦·罗尔顿球场时,将承载着何等厚重的情感、希望与期待。
‘征兆不容错辨’
今年与昆士兰队的决赛堪称某种意义上的回归——谢菲尔德盾杯赛事正是诞生于阿德莱德。
赛前舆论焦点多集中在观众人数上,这恰如1890年代初期澳洲板球管理者的首要关切。当时他们正竭力振兴这项被认为日渐式微的运动。

约1874年阿德莱德椭圆球场的板球比赛(南澳大利亚州立图书馆,B 1964)
解决方案是创立殖民地间的新赛事,年度冠军将获赠以英国板球爱好者谢菲尔德伯爵命名的奖盾——这位伯爵慷慨出资150英镑铸造了这座奖杯。
“公众对板球的兴趣显著复苏,”《阿德莱德观察家报》在首届比赛前夕兴奋宣称。
“征兆不容错辨,它们预示着这项运动之王的复兴。”
1892年12月16日,新南威尔士队与南澳队在阿德莱德椭圆球场交锋,谢菲尔德盾杯赛事就此启幕。
铭刻记忆的战役
对现代运动员而言,过往历史无论荣辱,往往成为负担而非馈赠。
身处辉煌历史的俱乐部,球员总被期待能站在巨人肩头延续传奇;而长期与荣耀无缘的队伍,则永远面临”何时重振雄风”的诘问。
1996年那场盾杯决赛注定成为今日赛事的精神底色。这场比赛之所以成为南澳体育传奇,正因其结局并非凯歌高奏,而是绝地逆袭。

1996年,彼得·麦金泰尔、杰森·吉莱斯皮和杰米·西登斯共同高举梦寐以求的奖杯(南澳大利亚板球协会提供)
南澳队几乎败局已定——但那个”几乎”造就了奇迹。
由于西澳队亚当·吉尔克里斯特189分的猛烈攻势,南澳队从开局就陷入被动,需要343分才能获胜,却在第九局仅得202分。
近四分之一个世纪后,电台主持人、前州队球员詹姆斯·布雷肖——他在决赛中为南澳贡献了两个半世纪的顽强表现——向Triple M听众回忆末局球员面临的艰巨挑战:
“这场比赛之所以传奇,是因为连球棒该握哪头都不清楚的彼得·麦金泰尔和肖恩·乔治,必须在最后一个下午坚守近一小时。”
随着两人配合渐入佳境,电视评论员克里·奥基夫惊叹他们是南澳能派出的”最不可能的组合”,却要”挺过34分钟”。
但奇迹正在发生的消息不胫而走,每次防守成功都引发更热烈的欢呼。
每次挡球都如同冰镐凿入山壁,这对不屈组合向着顶峰发起最后冲击。
当西澳快投手布伦登·朱利安变换投球姿势时,只剩最后三球。最后一球被麦金泰尔稳稳击中。
年轻球迷们(早已按捺不住翻越围栏)瞬间冲入球场,麦金泰尔和乔治奔向看台,与狂喜的队友相拥庆祝。
拥有吉尔克里斯特、兰格、哈西等传奇球员的西澳队,只能难以置信地目送对手夺冠。
片刻之后,中秋时节的鎏金暮色中,南澳队长杰米·西登斯将盾杯高举向天空。

在如释重负的狂热球迷环绕下,杰米·西登斯高举奖杯(南澳大利亚板球协会提供)
天公作美
板球之神与气象之神并非总是意见一致,但未来五天晴好、30度左右的气温预报,堪称决赛的理想条件。
卡伦·罗尔顿球场深绿的外野,与阿德莱德因夏季干旱而枯黄的大片公园形成鲜明对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