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歌手凯特·塞贝拉诺14岁辍学,开始在酒吧驻唱,那时她甚至未达法定饮酒年龄。
真正的创造力是什么状态?尼克·凯夫曾狂热地将现场表演描述为”既接近生者,也接近亡者——一种至高形而上学可能性的体验”。
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这样描述她永不停歇的想象力:”尽管锁起你们的图书馆吧,但没有任何门闩能禁锢我思想的自由。”
而2024年离世的墨尔本著名画家扬·森伯格斯总爱谈论”面壁”的日常:永无止境地站在画布前创作,直到画出满意的作品。

墨尔本画家扬·森伯格斯。
在为我的新节目《创意类型》第七个月采访澳大利亚最具原创精神的艺术家后,我总结出一些创造力法则:这些艺术家的共同特质,以及他们迥异经历中的交汇点。
以下是其中最重要的几点,不知你能否在自己或身边年轻人的创作生涯中找到印证。这些准则或许能写成一本绝佳的商业成功手册——不过这事还是留给商界吧。
启蒙恩师
几乎所有受访艺术家都铭记着那位改变人生的老师。小提琴家理查德·托涅蒂在七岁时遇到,导演乔治·米勒则在高中时期。有些人的”老师”并非来自校园,但那个为他们打开世界之窗的人,成为共同的生命印记。
年少启程
视觉艺术家托尼·阿尔伯特儿时就开始收集原住民主题小物件,这些后来成为他标志性创作的素材。凯特·塞贝拉诺14岁就在酒吧驻唱。关键不在于天赋异禀,而在于他们很早就意识到创作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
永不停歇
蒂姆·明钦成名前在各种场合表演多年;设计师珍妮·基七十多岁仍每夜创作新设计;理查德·托涅蒂说优秀小提琴家必须日复一日精进。创作生涯如同苦役,但他们甘之如饴。

视觉艺术家托尼·阿尔伯特自幼收集原住民主题小物件。(ABC新闻:伊恩·雷德芬)
跨界共生
塞贝拉诺与墨尔本交响乐团合作,托涅蒂与迈克尔·伦尼格或吉米·巴恩斯碰撞,米勒与已故挚友拜伦·肯尼迪共创。他们虽有独特视角,却都在交流中迸发火花。
能走进这些充满想象力者的世界是种奢侈。通常他们只在宣传期才畅所欲言——这很正常,毕竟都要谋生。但正如伍尔夫和凯夫的洞见历久弥新,我们对艺术家创作奥秘的探求也永不停止。
本周末还有更多精彩:作家哈尼夫·库雷什将痛苦悲剧转化为创作的故事,以及新南威尔士州美术馆首位女馆长的报道。
别忘了4月1日晚8:30锁定《创意类型》首播,全集当天将在iView上线。
祝周末愉快!第二集彩蛋:澳大利亚乐坛最具辨识度的声音之一。还记得初听那首歌的场景吗?
一切顺遂。
弗吉尼亚·特里奥利是《创意类型》主持人,曾任ABC新闻早餐和墨尔本ABC电台晨间节目联合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