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瑞秋·穆雷在当地泳池划水时,她感受到了久违的畅快呼吸。
“我感受到了自由。太美妙了,生活真美好,”她说道。
这位63岁的老人与罕见先天性心脏病抗争数十年后,终于在2023年10月接受了心脏移植手术。
而就在手术前两周,她刚因中风经历开颅手术。
“当时根本无暇顾及创伤,只想着怎么挺过下一关,”瑞秋回忆道。
“直到事后才惊觉:天啊!我竟然扛过了这么多。”
历经艰难康复期后,瑞秋已平安度过移植术后关键的12个月,如今在新南威尔士州中北海岸的塔里镇重获新生。
“现在能带孙辈游泳…与家人共度时光,享受生活。这简直是上天的恩赐,”她抚着胸口说,”这份馈赠让我时刻感恩捐献者。”

重获健康的瑞秋享受着与孙辈嬉戏的时光(瑞秋·穆雷提供)
她的三个儿子中有两人遗传了相同心脏病——这个事实直到她组建家庭后才被确诊。这段经历促使她成为器官捐献倡导者。
“我就是器官捐献拯救生命的活证据。”
漫漫移植路
瑞秋的lamin a/c基因缺陷导致心肌病和心脏传导系统异常。二十多岁时出现的呼吸急促症状逐年恶化。
“当别人轻松登顶时,你才爬了十分之一,这种差距外人很难体会。”

2023年10月移植术后,瑞秋与儿子比尔(左)、尼克在医院合影(瑞秋·穆雷提供)
60岁前,她已安装过四个心脏起搏器,接受过心脏再同步治疗。当除颤器救回她性命的同时,也让她彻底倒下。61岁时,瑞秋终于进入移植等待名单,却在此后不久突发中风。
“若中风发生在塔里镇的家中,我可能已不在人世,”她回忆道。而命运在开颅手术后两周送来转机——匹配心脏出现的电话。
从冰盒到”心脏保温箱”
悉尼圣文森特医院的心脏外科医生阿尔琼·耶尔表示,如今该院年均完成60-70例心脏移植,术后12个月存活率达90%。
“过去我们只能把心脏放在冰盒里运输,”
他解释道。
如今”心脏保温箱”灌注系统能让器官在运输途中保持跳动状态,不仅延长了保存时间,更为偏远地区患者争取了生机。这项技术还将潜在捐献者范围扩大到循环死亡病例,使移植数量提升30%。
生命接力呼吁
澳大利亚去年移植受者数量下降5%,新州仅41%适龄居民登记捐献。器官捐献机构负责人朱莉安娜·塞尔瑟强调:
“每位捐献者最多可挽救7条生命,每个登记决定都可能改变等待名单上的生死结局。”

如今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瑞秋依然活力充沛(ABC新闻:艾玛·西奥西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