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rah McBride表示,如果从一开始就能获得医保补贴,生育治疗会轻松许多。(供图)
年过三十仍单身的Sarah McBride决心不错过成为母亲的机会。
随着”生育时钟滴答作响”,她决定通过生育诊所使用捐赠精子尝试受孕。
但由于被归类为”社会性不孕”而非医学不孕,她无法获得医保补贴。
“这太不公平了,”这位来自维多利亚州莫鲁巴克、现年41岁的双胞胎母亲说。
“仅仅因为我不愿将就一段关系,就必须跨越重重障碍才能组建家庭。”
Sarah不得不自费完成两轮宫腔内人工授精(IUI),才有资格获得试管婴儿(IVF)补贴。

Sarah McBride表示试管婴儿过程在经济、情感和身体上都充满挑战。(供图)
上周,联邦卫生部采纳了不孕症的新定义,允许LGBTIQ+群体和单身人士获得辅助生殖技术医保补贴。
此前补贴通常仅针对医学诊断的不孕症患者。
澳新生育学会理事Manuela Toledo表示,新定义生效后诊所将代表患者申请补贴。
我们采访了Sarah关于政策变化的看法,以及这些变化对她作为自主选择单身母亲的意义。
不得不告别童话般的梦想
32岁时,Sarah开始考虑独自养育孩子。
“生育时钟在滴答作响,我知道35岁后生育能力会下降。”这位16岁起从事幼教工作的女性说。
在生育诊所,她发现自己被”社会性不孕”的标签剥夺了IUI补贴资格,而异性恋夫妇可直接获得IVF补贴。
两轮失败的IUI花费了6000澳元,还不包括药物费用。
失去身体自主权的痛苦
Sarah回忆道:”必须跨越这些额外障碍才能获得身体自主权,这让我痛哭。”
IUI成功率仅12%,而IVF达50%,但政策限制了她直接选择更有效的方式。
捐赠精子选择范围也令她震惊——IUI合格捐赠者名单极其有限。
试管婴儿的艰辛历程
经历两次IUI和两次取卵后,Sarah的第二个胚胎移植成功诞下女儿。
后续尝试中,她遭遇了稽留流产和两次失败的胚胎移植。
单身母亲的重大胜利
“我为未来的女性感到高兴,”Sarah说,”虽然有些嫉妒她们能直接选择IVF。”
作为澳大利亚自主选择单身母亲协会成员,她认为这是LGBTIQ+群体和单身人士的重要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