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或重蹈1980年代昆士兰覆辙 而非1930年代德国

我们必须关注欧洲——后西方、后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轮廓正在这片大陆成形。

泰晤士河畔有家名为”道格特”的酒吧格外扎眼。多数人觉得它碍眼(虽然内部装潢不错),但每当我经过黑衣修士桥瞥见它时,总会涌起暖意。

2017年夏天,正是在这家酒吧,当时已从记者转任澳大利亚驻英高级专员署官僚的我,与九十年代在《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的恩师迈克尔·斯塔奇伯里把酒叙旧。这位后来成为该报总编的前辈告诉我,报社紧缩开支刚关闭了伦敦分社,但无人报道欧洲局势实属遗憾:英国脱欧白热化,特朗普1.0版搅动全球,魅力新星马克龙正在法国政坛掀起波澜。

“我们无力从澳洲派驻记者,需要物色既熟悉欧洲又保持澳洲联系的人选,最好还了解《金融评论》的调性。”他问道,”有合适人选推荐吗?”

当然有。

一年后,我以欧洲特派记者身份投入工作,记录这片大陆自1930年代中期以来最具决定性意义的地缘政治变局。英国脱欧将其抛入失锚时代,政治生态陷入混乱;俄乌战争重塑欧洲安全认知,经济重创下民粹主义暗流涌动;特朗普主义正系统性拆解跨大西洋合作基石,战后国际秩序摇摇欲坠。

在柏林这座露天历史博物馆里,我常思考:当欧洲被迫跃入新时代,为何总要向历史索求答案?虽然右翼民粹势力在欧洲多国得势,但2020年代的欧洲绝非1920年代德国的翻版——教育普及率更高,社会暴力更少,民主根基更深。移民议题虽成政治焦点,却难演变为全面法西斯的温床。

面对俄罗斯,欧洲陷入战略困境:既无力单独对抗这个核武邻邦,又难承受军费激增带来的福利削减。马克龙倡导的”战略自主”与英国自诩的”跨大西洋桥梁”角色,在特朗普可能对俄妥协的阴影下显得尤为脆弱。欧盟试图协调成员国立场,却常被各国私利掣肘。

当前欧洲正滑向后北约时代,债务高企的各国政府必须在社会福利与国防开支间艰难平衡。若普京不犯致命错误,大西洋联盟可能在未来数月出现决定性裂痕。这片大陆正在书写的历史,将定义未来国际秩序的基本形态。

欧洲站在历史十字路口,既承受着俄乌战争带来的安全焦虑,又面临民粹崛起的社会撕裂。当美国保护伞可能撤离时,这片孕育现代文明的大陆正在重新校准其全球定位,其探索路径将为所有中等强国提供关键镜鉴。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给TA喜欢
共0人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国际新闻

    哈里王子突访乌克兰利沃夫医院慰问战争受害者

    2025-4-11 12:57:35

    国际新闻

    特朗普关税政策会否让欧洲也与中国"脱钩"?

    2025-4-11 13:07:00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