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镕基之子辞职 昔日投行传奇「中金」后势如何?‏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朱云来、金立群等核心高管的离开,令日渐衰落的中金公司,更加显得凋敝萧索,曾经的“中国第一投行”赖以成名的“法宝”,最终竟成为中金衰落的根源。而早年股权问题埋下的祸根,令中金一再错过绝地反击的时机。否极泰来,抑或继续沉沦,中金需要一场自内而外的嬗变。

【王月/文】从当年横扫海内外的“中国第一投行”,到如今核心成员接连离去,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简称“中金公司”或“中金”)这家中国投行界的“贵族”,正在日渐衰落。

在中金公司成立后的前十多年,它在中国投行界一枝独秀,无可匹敌。在中金公司一系列成就背后,其独有的“唯一性”,使其具备了不可替代的竞争力。

中金公司在成立不足20年的时间里,完成了60家国企的境内外重组、改制及首次公开发行项目。包括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等大型国企。中金公司曾连年高居中国企业海外上市承销排名第一位。

而今,虽然中金创造的辉煌仍被业界津津乐道,但是这家投行的命运却已发生了巨大的变。

2014年10月以来,中金公司连续三次发布重头人物离职公告,董事长金立群、首席执行官朱云来、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均主动请辞。

中金公司这家曾被境外机构看作“观察中国的一个镜头”的神秘公司,如今再度引发公众高度关注。多位受访者对记者表示:我们都想知道中金内部究竟发生了什么?

他们的离开意味着什么?

中金公司成立于1995年,是由国内外著名金融机构和公司,基于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投资组建的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投资银行。其股东包括: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中国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名力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2008年,在中金公司投行收入开始逐步减少时,摩根士丹利由于备受金融危机困扰,开始计划出售其手中持有的中金公司34.3%的股权,这一交易最终于2010年底达成,由美国知名私募股权KKR和TPG接手。

纵观中金公司历史,多位在中国经济领域颇具影响力的人物曾经为其服务或者与之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包括:王岐山、周小川、朱云来、方风雷、汪健熙、李剑阁、金立群、许小年等。

10月14日,在中金公司工作长达16年的“灵魂人物”朱云来,宣布辞去公司CEO职务。此时,中金公司还未找到合适的继任者,该职位由公司首席运营官林寿康暂时代理。朱云来的去向暂时没有透露。中金称,公司董事会目前正在全球范围内选聘新的CEO。

朱镕基之子辞职 昔日投行传奇「中金」后势如何?‏

中金公司股权关系(资料来源中金公司2013年审计报告)

如今,以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为首的反腐小组,正在全国开展有史以来最为严厉的巡视反腐行动。朱云来正是当年王岐山安排下进入中金公司。因此,坊间认为此时朱云来退出有”避嫌“的原因,此外,朱云来的特殊身份也一直被看作是中金海外IPO的主要阻力之一。

16日,上任不足一年半的中金公司董事长金立群宣布离职,该职位由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中央汇金公司董事长丁学东出任。金立群则将出任正在筹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副行长。

几天之前,中金原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离开,他的新东家是2013年中国证券业协会排名9项第一的中信证券。在此之前,中金公司的人事动荡已初露端倪。5月,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投资银行业务委员会执行主席蒋国荣离职,9月,中金QFII(合格境外投资者)业务销售主管徐健离任,他们先后加入了目前国内合资投行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一的瑞银证券。

被称为中国投行业国际化人才“黄埔军校”的中金公司,在半年之内,其原有架构被打乱,高管离职所带来的人心不稳,成为其当下面临的首要难题。

中金内部人士透露,朱云来在中金的核心地位早已动摇,“很多指令高层不理会,内部改革根本推不动。”据他介绍,中金内部“藏龙卧虎”,近几年朱云来已经成了“光杆司令”,有些小的利益团体对朱云来推行的改革持不同意见,这也是中金在业务模式受限的情况下,一直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改革路线的主要原因。

一位熟悉中金公司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中金公司自成立之日起,因肩负国企上市使命而备后高层重视,朱云来身份特殊,一直是中金引以为傲的资本。自2008中金投行业务开始下滑,国务院分别委任李剑阁、金立群两人,先后担任中金董事长一职,辅助朱云来进行中金内部管理和变革,但见效甚微,如今这三人的离开,说明辅助中金的”行政之手“已经放开,中金未来的命运,只能依靠自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努力拼杀。

昔日投行传奇如何跌入低谷?

中金作为国务院特批的第一家合资投行,曾经主导了大量国有企业海外上市,公司的投资银行家多为知名金融界海归人士,大多专业睿智、人脉深厚。2009年,中金公司以10.9亿元的IPO承销收入位居各券商之首,市场份额为20.64%。

然而,在众多央企登陆资本市场后,国内大型企业上市资源逐渐减少,曾经一度辉煌的中金公司“大单模式”缺乏延续的市场环境,2010年中金公司IPO承销收入则迅速缩水至7亿元,当年仅承销五家公司股票。

此后,中金投行业务更是逐年下滑。与此同时,国内其他证券公司则借助创业板的推出,大多赚得丰厚利润,即便在IPO暂停的年份,大多券商公司也在其他创新业务上有了新的业绩突破。2013年,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的榜单中,中金在行业内的排名跌至第33位。

近几年来,谋求投行运营模式转变成为中金首要任务。而中金公司的业务特征决定了投行人员配备及资源运用,均以服务国有大型企业为重点,在发展中小企业上市项目上中金不仅资源有限而且缺乏有经验的人才。

2014年,令人印象深刻的由中金作为主要承销商的奥赛康上市事件,是中金历史上标志性的一大败笔。

1月9日,奥赛康公布网下申购结果,发行市盈率67倍,老股转让募集资金近32亿元,远高于新股募集金额7.84亿元。随即引发资本市场的轩然大波。次日凌晨,奥赛康宣布暂缓发行,中金公司在该事件中的操作成为众矢之的。

中金公司在承销奥赛康公开发行过程中,指使财经公关公司制作宣传文章,引用该项目分销商国金证券的研究报告,在媒体发表,并指使财经公关公司宣传奥赛康“估值不高、后市看涨”的言论,诱导投资者高价申购股票。

因在奥赛康事件中的违规行为,中国证监会决定对中金公司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管措施,中国证券业协会对中金公司等责任主体采取自律监管措施。

分析人士称,中金如此操盘,一是害监管机构被骂为利益集团圈钱、大开绿灯,二是害监管机构被骂为愚蠢至极、专业欠奉,三是害监管机构被骂行政之手干预市场、简单粗暴。

奥赛康是IPO暂停1年多以后,首批获准上市的企业,作为奥赛康IPO承销商,中金公司急于套现利润。内部人士透露,公司内部虽然对相关项目组有过提示,但并未引起重视。

了解奥赛康事件的一位知情人士对记者表示,奥赛康事件给了中金巨大打击。那时,中金公司内部正在研究筹备赴港上市,此事再度引发公司内部波动,“短期上市梦破灭,也许是中金高层选择离开的最直接原因。”

一位正在谋求上市的餐饮企业内部人士对记者坦言,原本选择中金作为保荐机构是看中其“权威性”,“奥赛康事件中中金的表现让我们失望,现在上市大环境也不乐观,公司决定多等几年。”

中金公司近几年意识到原来依靠大项目的策略,已然不能继续为公司牟利,于2010年成立了针对中小企业的IPO团队,2012年初又成立中小企业融资团队。

某从事新三板业务的券商高管对记者提及,自去年开始,券商在新三板业务的拼抢尤为激烈,据悉,中金公司曾在某企业新三板挂牌业务中仅收取50万元的费用,“有点饥不择食,公司根本无法从中牟利,只是赔钱赚吆喝”,他说。

“中金公司超有国际范儿。他们张嘴就是外语,只穿绣着名字的衬衫,戴袖扣,连睡觉都打着领带。”券商行业内如此调侃。然而,这家昔日的投行贵族如今已经落寞。

虽然中金近年来,力求通过多元化发展来缓解危机,但“屋漏偏逢连雨天”,蓄势重新出发的中金公司,却遭遇2013年A股IPO的暂停,加上这两年市场流动性颇为紧张,中金公司的转型之路并无太大起色。

如今在中小企业业务上频繁碰壁的中金,还是没有明确其未来业务转型的方向,在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上,又遭遇资本金匮乏的现实问题,未来怎么走?中金公司高管仍然举棋不定。

中金输在哪里?

中金公司成立之初即被寄予厚望,它是中国第一家真正的投资银行,对中国加入世界经济社会是极其重要的一步。时任建行副行长的王岐山梦想,把中金公司打造成一家中国的投资银行,分支机构遍布全世界,能够与行业领先企业——包括摩根士丹利竞争。

在英国金融时报的一篇报道中称,“中金公司一直是中国自身的一个缩影”,“它是观察中国的一个镜头”。

备受中外机构和媒体关注的中金,在成立之初便取得了巨大成功。“如果你是市场上唯一的玩家,管理好不好并不重要,中金公司拥有的特权是它是当时中国唯一的投资银行,如果有海外上市,中金公司就要参与其中。”

2000年中金的毛营业额已达到了1.7亿美元。公司把原先的一亿美元全额还给了最初的投资人,中方员工还意外获得了上百万美元的奖金。

而“过于成功”的弊病也随之而来。在一位曾参与竞购中金股权的投资人眼里,中金模式是“一招鲜”。这一招就是将国有企业上市。要想赢得这些企业的承销及保荐委托,最重要的是,获得这些国企高管的认可。

曾任《华尔街日报》驻京记者的James McGrego,在其关于中国市场的著作《十亿消费者》中谈及朱云来。书中称,作为掌舵者朱云来,一方面在最初为中金带来了大量的客户,另一方面因他本身“顽固的自信”,通常自己做决策,很少征求他人的意见。“不同意朱云来意见的人被冷藏”,这样的企业文化使得中金难以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

该书中将中金公司称作,中国现代史上经营最混乱、问题重重、矛盾多多的合资公司之一。著名经济学家许小年曾作为首席经济学家,供职中金公司研究部,据传因与高层不和转作教职,其本人则从未在公众场合对此事置评。

而朱云来在其离职信中坦言,离职原因是“从长远考虑,为了积极助推团队成长,系统建立长效体制,形成健康良性的管理交接和延续机制”。

在中金遭遇资本瓶颈之际,管理层曾拒绝上市融资,也使得中金错过了资本市场融资机会。在原有业务发展受限情况下,中金没有足够的资金储备支持创新。

中金公司2013年年报中称,公司有多种形式的融资渠道。融资工具包括卖出回购合同、银行间市场拆解、银行授信、转融通、发行债券和借入次级债务等。中金公司作为证券公司,在融资能力上还存在比较大的局限,银行间市场拆借的最长期限只有7天,而银行对证券公司的授信也收到较多的监管限制,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司的流动性管理。

业内人士分析,现在中金公司的优势越来越不明显,在人脉方面,中信证券、中银国际已经后来居上,在大项目上,早已具备跟中金竞争的条件,承揽了一些原本只属于中金的大项目。

中金作为曾经的证券“江湖老大”,已经被中信证券等从净资本规模、净利润等方面超越。

如何解危?

眼下的中金公司,外有复杂的市场环境和巨大的经营压力,内有人事地震带来的冲击,可谓“腹背受敌”。中金公司能否解危,关键在于新任公司高管丁学东和林寿康的组合会给中金公司带来怎样的变化。

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中央汇金董事长丁学东兼任中金公司董事长,表明了汇金将会进一步介入公司管理的意图,而林寿康显然只是代理,未来中金公司新的CEO才是掌握公司发展方向的真正决策人。

中金内部人士对于林寿康暂代CEO职位持不同观点,有亲近者对其充满信心,也有持怀疑态度者,则对公司能尽快选聘出更加合适的掌舵者满怀憧憬。

在近日对中金公司的报道中,大都期待中金顺利上市为其转型带来契机。然而中金上市问题已经传了多年为何仍未见实质性进展呢?

“影子股票”问题通常被认为是中金公司上市最大的阻力之一,中金的影子股票是一种变相的股权激励措施,可以像普通股一样分红,但持有者没有投票权和董事会席位。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2004至2006年间,中金将公司20%的股权以影子股票的形式授予了管理层和员工,而这些股票的所有人外界并不清楚,包括朱云来在内的所有者所持股份也一直未对外界公开。

中金公司称,内部对包括上市在内的各种资本运作方式一直深入研究,凡是对公司发展有力的战略举措都在考虑范围内。

分析人士认为,一旦中金上市,这20%的影子股票将会变成阳光股票,而对于这些股票的所有者来说,他们并不希望这样。

上述人士告诉记者,如今与此相关的中金高层和员工纷纷离开公司,或许将为中金上市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但这绝对不是这段时间内会发生的事情。

“中金如果持续盈利不佳,而又无法上市的话,不排除中金所有者变卖部分股权的可能性”,一位与中金公司合作过的市场人士对腾讯财经说。

早在2008年摩根士丹利计划出售股权时,作为与当时中金比肩的另一家国内证券公司,中信证券一位高层就表示过收购中金股权“倒是应该商量商量”。中金公司的大股东,中央汇金也曾表示,没有反对(被收购)的意思,要看价格。

事实上,目前坊间并没有关于中金会与某券商合并或被收购的消息,对于其股东来说现在也并不是一个恰当的时机。去年宏源证券与申银万国合并,被认为是拉开了中投系券商合并的序幕,未来中金是否会延续这一方式,目前还无从判断。

根据Dealogic统计数据,在2013年A股IPO停发的情况下,中金公司通过推动港股IPO和跨境并购等海外业务,仍然取得了A股股本融资券商排名第一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即QFII)客户份额第一的成绩。与其他券商相比,中金在传统业务方面仍然领先。

眼下似乎中金公司又有了新业务。10月27日,中国高铁制造商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传出合并传闻,而整合方案制定者正是中金公司。这个领域是否将成为中金新的掘金地尚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它不会缺少竞争者。

腾讯财经朱镕基之子辞职 昔日投行传奇「中金」后势如何?‏

给TA喜欢
共{{data.count}}人
人已喜欢
健康医药

你一定想问:为什么教堂免费 而寺庙是高消费?‏

2014-11-3 12:11:31

健康医药

有同感的吼一声!2014中国屌丝生存现状报告出炉‏

2014-11-4 1:44:0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