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街》-澳洲华人的官方媒体
故事1
A女士是我在语言学校认识的,她比我早3个月登陆墨尔本,相同的经历,使我们成为了好朋友。A女士当初登陆的时候,也是听中介的介绍,在墨尔本的市中心,离火车站出口不远的地方(火车站就是相当于上海的轻轨),花了65万买了个冰激凌连锁店,卖咖啡、冰激凌、和甜甜圈什么的。当时的店,客流很大,所以营业额不少,她和老公商量,认为这么大的店,营业额一定不成问题,所以就买了下来。开始的时候,店里的生意还红火,但人工很贵,又不能随意马上解聘员工,所以店里基本不赚钱。不想生意开展不到4月,她所在的店楼上的DFO(卖有点品牌的服装什么的,但价格比较便宜,以前的客流,基本上就是去买东西带来的),DFO贴出布告,搬掉了。
自此,A女士的冰激凌店大大不如以前,到现在,店里基本上是每季度亏1万多的样子。好在,A女士的丈夫,在中国的生意还能赚不少钱,A女士就一直坚持下来了,打算熬到今年年底交表,转PR后就打算卖掉生意。A女士告诉我,店是65万买的,因为营业额下降得很多,卖不到原来的价格了,还有更大的问题是,由于营业额大幅度下降,总店可能不打算再让她的店加盟了,如果这样,她会亏得更多。现在A女士不去学校学英文了,每天在店里工作得很晚,但店里的亏损还是发生,她仍旧在熬着.
回想当初,那个店老板肯定早就知道,DFO要搬掉了,所以就卖了生意,而中介也是知道的,就我们新来乍到的不知道,所以就上当了。
故事2
B女士原来是上海一家银行的主管,带女儿移民到澳洲。B女士做事情比较仔细,因为带的钱不是很多,所以喜欢多看看,多比较后再出手。她看了不下几十个生意,最后出手花20万买了个在shopping centre 里的冰激凌店,店面比A女士小,但位置还不错,所以生意还可以。B女士是自己经营,女儿放学后也到店里打工。B女士告诉我,店里虽然生意不错,但赚的钱,只够母女2人的基本生活,根本存不下钱。由于店里只有B女士一个人,所以很辛苦。冰激凌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时候,很难挖。她为了每天挖冰激凌,手都生了肌腱炎。有一次,她从高处取东西的时候,脚下的凳子翻了,她摔了下来,左脚肌腱断掉了。因为没有其他人来顶,她都坚持上班的,一直到年底老公来接班,她才去医院看脚,医生说现在这样已经不能再手术了。B女士今年年头,就转PR了,然后那个冰激凌店也转手了,B女士说,我一天也不想再做下去了,以后也不做了。
B女士给我看了她以前的照片,胖乎乎的。现在B女士已经很瘦很瘦了,她说起码瘦了20斤。
故事3
是听别人告诉我的,故事1和2 绝对是真的。现在说说第三个故事:
C女士通过别人介绍,买了个干洗店。当初她买这个店的时候,纯粹是考虑到价格便宜,才18万。而且这个干洗店还是连锁店。当初买的时候,店主告诉她,因为是连锁店,所以经营由总店指导,这对于她一个没有经验的人来说,绝对是好消息。加上店里的营业额不错,她就买了下来。没想到,才3个月,总店来人说,他们没有和这个店签过合同,不能用他们的名字经营。她一听急了,再找那个卖她店的人,那个人已经找不到了。由于她不知道怎么继续做下去,就转手卖了这家店,卖价就只有8万。后来她听说,和她同样遭遇的有8家人家,那个可恶地店主,搞了8家店,卖了8个163!
故事4
D女士一家是第一批163移民,5年多前来的墨尔本,来的时候儿子上7年级。D女士的老公是个很细心的男人,用上海话讲,是很精明的一个人。刚来的时候,也是两眼一抹黑,找不到北的,加上英文不好,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开始。开始的第一年里,因为想家,D女士一家回了5次中国。其中的4次,是乘孩子的假期回的(澳洲一年有4个学期),还有一次,是因为孩子突然腹泻,吃什么药都不管用,加上刚来没有买医疗保险,害怕生病住院可能会花很多钱,就干脆买机票回国治疗。
第2年的前半年,D女士根据中介的要求,去注册了一家公司,准备做生意(注册花了3千澳币),但这个生意,D女士告诉他老公,自己不会单独做,除非老公和她一起做。但她老公中国公司走不开的,所以这个生意也没有正式开展。这3千也就扔水里了。大家都知道,澳洲的163临时签证是4年,所以如果D女士再不开展生意的话,就意味着,他们以后拿不到PR.
正当他们一家犯愁的时候,D女士儿子的好朋友的妈妈,来他们家窜门,顺便来感谢D女士的儿子在学校经常帮助她儿子的学习。两个妈妈在聊天的时候,知道儿子好朋友的爸爸在墨尔本开了一家中等规模的电器店,生意很不错,但最近流动资金缺少。D女士马上把自己的事情告诉了她,两家一合计,D女士出资金到店里,占店里少量股份(达到移民的要求),好朋友的爸爸继续他的生意,D女士每周抽点时间去店里看看(主要是了解店里的一些常规适宜,已备移民局抽查),同学爸爸帮助D女士准备资料。一晃2年,交表后,顺利拿到PR.拿到后,退出股份,本钱只损失利息。
我现在走的就是我好朋友的路,所以,别人多说一句话,就少吃不少亏,多听、多看是对的,您说呢?现在我把这些写出来,新移民看见了,也是经验之谈啊。
故事5
这是我孩子同学一家的移民故事,也是真实的。
E女士一家3年多前带着孩子来到墨尔本,来到澳洲后,E女士租了房子,她孩子在当地中学念书。E女士在国内绝对是养尊处优的那种,平时喜欢上美容院、打麻将玩什么的。来到澳洲后不久,老公就回中国继续扒分,留下E女士和孩子在澳洲单打独斗,她老公就是空中飞人,每年几次来澳洲看看,蜻蜓点水一下就离开了。好在经济不成问题,E女士也经常带孩子上饭馆什么的,上超市买半成品的,日子也能过下去。但E女士3年来消沉不少,经常听到她抱怨声音。由于E女士打消不了回国的念头,所以隔三差五的回国,孩子因为要继续学业,不能跟着回去,所以她有时也把孩子留在澳洲朋友家里照看。
时间过得很快,前2年,也听说E女士到处看生意房子什么的,但一直定不下来。现在时间过去3年多了,E女士还是没有进入生意,前几天碰到她告诉我,不打算拿PR了,到时间就回国,孩子就在墨尔本当国际生上大学。我孩子告诉我,最近他们家在办新加坡移民。也许他们认为澳洲不适合他们生活吧。
有一部分的朋友,他们拿了4年的签证,就是让孩子在澳洲念4年学的,不打算拿PR的。在澳洲念4年免费的中学,父母可以随便看着,就是拿不到PR,前期办签证投资的20万人民币也可以收回成本了。
故事6
F女士是一年前刚到的墨尔本,听从中介介绍买个个果蔬店,花了25万。买店的条件是,虽然F女士是店主,但经营仍旧是老店主来运营,果蔬店的盈利和F女士无关,亏本也由旧店主负责。说得通俗点,就是老板伙计掉一下,F女士只是名义上的老板,而伙计是真正的老板。作为回报,F女士在2年里,要分期给老店主10万澳币的回报,首期是4万。中介告诉他,现在店已经是你的名字了,如果到时候你不还给他店,吃亏的是旧店主,你没有如何风险的。所以F女士开始了她所谓的生意。
这是一个新注册的店,只经营了半年,所以F女士看不到近2年的报表,老店主给她出示了近半年的流水账,好像盈利不错,营业额也能达标的。所以F女士就买了。但事情不是她想的那样,这家店的营业额开始下降,F女士发现,这家店附近也有一家很大的蔬菜水果集市,所以她的店生意不是很好,最后,F女士发现老店主不来开门做生意了,打电话也不接,她找到中介,中介说:你现在是老板,店员不见了,就再找一个好了,反正店在你手里不怕啊。问题是店还在,那个店还值25万吗?还有那个首期的4万找谁要啊?F女士一筹莫展了……
现在知道了吧,那个中介和老店主是窜通好的。入股也不是保险的,关键是要自己小心,还有要有点运道碰到好人,至少碰到一个坏心眼少点的。
故事7
这个163朋友是我回国探亲的时候,在机场认识的,因为都是163,感觉很亲切,就聊开了。他告诉了我他的故事。
G男士一家3年前来的墨尔本,G原来在国内是搞机械出身的,来到澳洲后就想自己创业,但具体要做什么,他心里没有底。有一天,他在一家卖床上用品的店里闲逛,听见有个中国人问店主,有没有中国尺寸的被子,因为她已经带了很多中国产的被套。(澳洲的被子尺寸和中国不一样的),老板说整个澳洲都是澳洲标准的尺寸,不可能有按中国标准生产的被子。顾客很失望地走了。但他们的谈话给了G一个启示,很多163移民都带了被套来的,带被子的几乎没有。为什么不能生产一些按照中国尺寸的被子呢?
说干就干,G租了厂房,买了机械,注册了公司,专门生产被子。G的被子,有一部分是按照澳洲标准,还有一部分就是按照中国标准大小的,后者专门卖给中国人。G在163俱乐部和华人俱乐部发广告,在华人报纸上登广告,一传十,十传百的,很快G就打开了销路。现在G的工厂还是很赚钱,因为他的被子卖得很好,很多中国人回国的时候,喜欢买澳洲的羊毛被,如果买的是澳洲的尺寸,买回去还得订做被套,所以G的被子就很好卖。现在G顺利拿到PR了。
澳洲做生意是比较困难,但如果选择一个没人和你竞争的市场,你也会很赚钱。
故事8
他的名字我不记得了,就叫他H吧。
H在国内是卖家具的,听他说,他的家具生意在中国卖得很大。H先生很有钱的样子,他说要么不做,做就做得大点让澳洲鬼子看看,不能小瞧了我们中国人。H先生的确是大手笔的,他的店开在墨尔本家具店集中的地方,店很大,有2000平米多的样子,H先生用了几十万对他的店进行装修,可以用金碧辉煌来形容。H先生的家具也是从中国运来的,样子有点像达芬奇家具那种格调,他认为国外应该卖洋家具。开业那天,我和我的搭档一起去看了,搭档当时就告诉我,这个店要死了。果不出然,热热闹闹开店,半年就关门换人了。
H先生错在:1、澳洲家具的尺寸和中国不一样,不能直接从中国拿来就可以卖的。比如你出售中国尺寸的床,别人在其他店里买了床垫,就放不上去的。2、澳洲流行简洁的式样,太花哨卖不动。3、店装修得金碧辉煌的,让人不敢进门,怕价钱太高。4、像达芬奇那样的家具,在澳洲根本没有市场。
基于种种还有我不太了解的原因,H先生的店没有经营下去,相反隔壁那些看起来老掉牙的店,还在天天开门营业。不了解市场,大手笔也可能在澳洲行不通,那些有钱的163一定要注意了。
故事9
I先生和太太5年前移民到澳洲,I先生和太太没有孩子,夫妻俩个把上海的资产全部变卖,一共筹集了170万澳币,这是一笔不小的巨款。那时候澳洲是高利息,存款利息高达8%以上。I先生和太太花了150万买了个豪宅,那真是豪宅,卧室就有5个,房子在很好的区域。然后I先生花了15万买了个咖啡店。因为买店的费用只有15万,所以可以想象那个咖啡店很小的。
为了达到移民要求,最后一年的营业额20万,夫妻两个起早摸黑地做,每天5点就起床。一直做到很晚才回家。连双休日也不休息。I先生的太太说,她把这辈子要吃的苦都吃了。因为是新手,第一年成绩并不好,好在签证有4年时间,I先生和太太坚持做了3年多,总算最后一年达标了,现在I先生和太太拿到了PR.但I先生和太太还在经营那个咖啡店,因为那个店是他们的饭碗。I先生和太太辛苦地在澳洲生活着,我想他们虽然住着豪宅,幸福指数大概也不高吧。
移民要合理安排自己的资金,不要光想着投资房地产,要合理在生意中舍得投入,如果I先生当初花40万买个店,也许就不需要这么辛苦了。房子大又有什么呢?I太太说,他们只用其中的2个房间,其他的房子都空着,还要搽灰,蛮好当初买个小点的。
故事10
J先生3年前来到澳洲,来澳洲前J先生在国内开了数家画廊,他对中国的画和瓷器有点研究。来澳洲前,J先生认为如果把国内的画带到澳洲,一定会卖个好价钱,所以带了一些画来澳洲。到了澳洲,J先生考察了数家公司和店后决定以入股的方式参与生意,J先生每周去店里2次看看,熟悉一下生意的流程,空闲的时间很多。J先生去了当地的画廊,打算卖掉自己手里的画,但很快他发现这些画在澳洲没有市场。
相反,J先生发现当地的二手市场和古董店里有一些中国的画和瓷器,价钱比国内低很多,因为鬼佬也许不认识这些画和瓷器。因此,J先生做起了相反的生意,他靠自己的眼力收购了不少在澳洲的中国古画和瓷器,运回中国卖,生意很成功,最好的一笔就是:5000澳币收购的画,回中国,拍卖了60万人民币。现在J先生也拿到了PR,空闲的时候,他就在澳洲各大旧货店和古董店流连忘返,抽空他写了不少文章在华人报上发表,J先生很快在华人圈里红了起来,钱也没有比在国内少赚,他活得很之润。
很多人来澳洲后,因为在陌生的环境里找不到自身的价值会很失落。如果能像J先生那样,找到自己的亮点,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
唐人街精选自滴答网
到《唐人街 News》Fcebook专页按赞,就可以随时随地知道澳洲最新๑玩乐丶๑移民丶๑生活资讯 ☆✿~
https://www.facebook.com/news.china.com.au
-------------------
《唐人街》微信订閲帐号现已推出,让您每天掌握更多更新的澳洲资讯
微信订閲帐号:news-china-com-a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