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很难有一家本土企业能做到肯德基、麦当劳那样的规模。
即便是已经走出海外的海底捞,最近也面临着股价大幅缩水的尴尬。
还有最近的贤合庄,上上谦等火锅串串连锁,都遇到了不少的负面新闻。
你在上海吃的黄焖鸡,应该和北京的差不多一个味道。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产品品质、管理问题,同时维护自己的口碑。
但是,中餐标准化的难度很大,川鲁粤淮扬,闽浙湘本帮,每个菜系都有自己的特色。
再比如安徽淮南的豆腐,不少淮南人也在外地卖豆腐,同样的技术,同样的配方,可外地卖的,就是没有淮南的爽嫩。
肯德基的标准化方法是由中央工厂统一生产,再将半成品配送到门店,门店的厨师简单加工一下,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按照业内人的说法,目前几乎所有知名快餐品牌的米饭类产品都是用的料理包。
包括吉野家、真功夫等,以及黄焖鸡米饭、老鸭粉丝汤这类街店,很大一部分是料理包的采购方。
比如黄记煌 “三汁焖锅”,这道菜基于清代名菜 “香辣汁鱼”的秘方改良。
不管你是在全国的哪家分店,都是统一汤汁、统一原材料,统一调味品。
客人点菜,服务员把盘摆好,把料撒上,在规定的时间内出锅,就可以了。
几乎所有的成品料理包,利用水煮、炒锅、微波炉等方式都可以做到在2~3分钟出餐。
一盘盖浇饭,在碗里打一些米饭,再加一点煮熟的土豆丝,然后把烫热的料理包取出来,剪开口倒进碗里,再加点卤蛋和葱花点缀,一份叉烧饭就做好了。
目前,大部分料理包的单价都在10元以下,甚至5元以下,比如200g/袋的咖喱鸡丁、宫保鸡丁出厂价分别为3.9元和4.5元。
不过,经过加工出餐,就能卖20-30元/份,成本只有20%不到。
厨师,是美食的缔造者,是厨房的灵魂。稍微大一点的酒店,一个厨师的月薪都在2万以上。
炒锅,砧板,凉菜,烧腊,上什(蒸锅),水台,面点,粗加工……这都是成本。
大部分的情况,都是因为厨师跳槽了。食客觉得味道不对,自然就不来了。
有了料理包和半加工的食材,再加两个洗菜、配菜工人就可以了,压根就不需要厨师,因为加热饭菜这种事,对厨艺几乎没有要求。
对资本方来说,尽管厨师有特色,有手艺,但是风险成本太大。
于是,当今中国的餐饮趋势就是“去厨师化”,然后到处都是火锅、串串、简餐、烤肉、麻辣烫(因为操作简单,利润高,可标准化程度高)。
在这种情况下,打工人压根没时间,没条件,也没太多的金钱去做饭。
《2020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显示,目前的企业人工成本以每年24.4%的增速施压,房租成本也是同样逐年攀升。
虽然标准化的大生产降低了技艺要求,菜品的口味一般般,但打工人在香精、香料的催化下,觉得好吃,能接受就可以了。
而且,资本是急躁的。无论是共享单车还是社区团购,讲究的就是一个大开大合,兵贵神速,这与厨师的精耕细作,个性化,私人化,是背道而驰的。
小龙坎,贤合庄,小厨娘,外婆家,老娘舅,老乡鸡,小梅园……
当然,无相君也很恐惧,当这个趋势无限蔓延后,未来是否会出现这样一个场景:
原来很常见的厨师,成了中国美食文化的传承人,什么x菜大师,非遗传人。
而打工人,彻底成了机器人——在流水线上工作,在流水线上生活,在流水线上吃饭,吃流水线上的饭……
资本是一个大机器,人成了工业里的齿轮,食物无非是齿轮上的润滑油而已。
但你回想一下,在20年前,谁会想到,今天的人能自愿加班到996,靠外卖续命?
谁又能想到,我们百花齐放,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成了欧美快餐一样的速食品。
也许再过几年,能吃上一口原汁原味的现炒菜都是一种奢侈的享受。
这样看来,我倒不希望我们孵育出像麦当劳、肯德基那样的企业了。
火锅已经让中国人敏锐的舌头迟钝了,难道还要让中国人的胃被料理包全面占领吗?
相关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undefined
请打开手机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
× 使用邀请码,您将获得一份特殊的礼物!
请输入邀请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扫码并「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安全快捷登录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