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就这样被颠覆!你要懂得怎样约炮‏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Facebook也在被狠狠颠覆,从2011年到2014年,大学生群体流失率达59%

当微信全民化的时候,其实是新兴社交产品最好的时候

现在,微信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电梯、地铁里,大家无不在刷朋友圈和各种群,显然是形成习惯了,或者说是一种“病”。在这个被鹅厂高度统治的市场上,还有其他社交产品的机会吗?这个问题在我们去年创业的时候所有人都在问,现在依旧是人们关注的重中之重。

为了能够更加深入地与大家分享我的思考,并不觉得枯燥乏味,我将以三篇文章来解读:

  1. 社交的本质是颠覆;
  2. 技术发展和社会文化对社交的影响;
  3. 社交的未来机遇。今天是第一篇,社交的本质是颠覆。

社交永远是年轻人的天下,年轻人的市场。不管市场有多少职位社交、严肃交友,婚恋、秀场模式,增长最快、最具影响力、价值最高的仍然是关注于年轻人的社交平台。

从年龄层次来观察,不难发现,22—24岁是一个巨大的分水岭。人们在22—24岁之前还未跨入社会,和同龄人置身于标准化、受保护的学校环境中,自身的社交需求是很开放的,却没有过多的“不良影响”。但一旦踏入社会,整个人生观,生活的优先级等等,便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周围不再是单纯的同学,公司里都是年龄、阅历高出自己很多的同事、领导,巨大的压力和价值观冲击随之而来。在这个时候,他们的社交诉求便发生了质的变化。

同时,年轻人成长过程中最大的特质是叛逆:从家长的监护中独立出来。他们最渴望的是能够独立地去表现、发现自己,不再受父母的制约、监控。

当一个社交网络全民化的时候,便意味着各种年龄阶层的人都会加入其中,尤其是老一辈。这也就不奇怪年轻人为什么会逃离原本非常喜欢的平台了。然而这个现象在目前阶段却没有解药。任何一个社交平台不可能因为一部分年轻用户的逃离而放弃新的、年龄更大的用户,因为这些大龄的用户会带来更多的收入。所以,主流平台是不可能避免年轻人的流失。

在过去十几年中,有无数国内、国外社交网络兴起,它们都曾统治江湖,傲视群雄,然后无一例外地被后来者颠覆:

1995年的Geocities,曾经是最大的个人主页社区,所有社区的鼻祖。

2000年的Q点网,国内首家音乐主题个人主页社区,当时我们的口号是“表现自我”。

2003年的Friendster,最火的时候,每个人都给朋友们写“testimonial”,也就是当时的“赞”。

2005年的Myspace,当时它的PV超过了Google,而Facebook还是一个小菜头,根本不入Myspace的法眼。

2006年的Cyworld,每个韩国人都有一个minihomepy,每天花时间精心装扮。

2008年的开心网,每个人都在偷菜……

Facebook也在被狠狠地颠覆。根据美国iStrategyLabs的调查,从2011年1月到2014年1月,Facebook上55岁以上的用户增幅达80%,但13—17岁的用户流失了25%。曾是Facebook发源地的大学生群体流失率高达59%。这也是为什么Facebook愿意出高价收购Instagram和Snapchat来作为紧急输血。

如今微信也已面临同样的问题,在其逐渐全民化的时候,年轻人已经开始逃离微信。像Facebook一样,微信不可能为了年轻人而改变它的策略,因为它必然要开始创收,而收入必然来自于电商,来自于更为富有的80后、70后。所以,当微信全民化的时候,其实是新兴社交产品最好的时候。大家不要怕微信会垄断,会去抄袭你,你只要关注于年轻一代,就会有机会。

那问题就来了,既然年轻人是社交的主要用户,那他们究竟想要什么呢?

翻翻各大网站,现在对90后的报告如雨后春笋,每一个都在大声嚷嚷,“90后的世界观完全不一样啊!”“他们喜欢的东西太奇葩啦!”好像90后是一个崭新的群体,刚刚从外星球来到地球。

对不起,70后大叔要告诉你,现在的90后和80后、70后年轻时都一样。那时候的22岁和现在的22岁没有本质的差异。任何时代的年轻人都可以总结为几个关键词:叛逆,刻意去推翻上一代的文化,喜欢刺激,喜欢惊世骇俗,寻找自己,创造属于自己的语言,属于自己的文化。

如果一个语言学家把各个时代年轻人流行的词语做一个列表,会发现很多词语表达的意思几乎是一一对应。现在有“二次元”,当年有“动漫”;现在有“无节操”,当时有“重口味”;现在有“脑洞大开”,当时有“脑残”。只不过很多我们的同龄人经过世俗、社会、岁月的洗礼,已经记不起当年那个玩世不恭,寻找刺激,寻找自我的感觉了。

当然,随着社会的变化,技术演变了,获取的信息越来越多了,每一代年轻人的叛逆方式也会不一样。但核心却还是那些事儿:性,黑色幽默,自嘲,冲突,刺激,寻找自己的同类,寻找和上一代不一样的存在感。

“90后是怪咖?你才是,你全家都是。”

其实,理解90后没那么难。首先扔掉“90后”这个字眼,充分回顾自己当年在高中、大学的时候,对新事物、人、社会的感觉,把握住那份天真和冲动。然后,学会年轻一代的语言,不断地试图从他们的眼里看问题。现在的投资者和很多创业者,犯得最大的问题是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所以他们经常在社交方面会判断错误,会说:“看不懂”。但总是有创业者和投资者能够换位思考,能够去为年轻人打造属于他们的社交网络。

在我们最近的一份市场调研中,我们就发现90后其实更愿意单纯地结交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异性同龄人,简简单单为拓展人脉圈子而已。这和我们年轻时有什么不一样呢?

微信就这样被颠覆!你要懂得怎样约炮‏ 微信就这样被颠覆!你要懂得怎样约炮‏

所以,未来肯定会出现新的社交产品而颠覆现有的平台。


虽然“约”在中国的需求强烈,但有多少“约炮”在社交应用上能够成功呢?

在美国,难以想象一个以“约炮”为品牌的公司能够上市

感谢大家对上一篇文章《谁将颠覆微信》的热情。看起来这个话题还是很及时的,任何一个产品在巅峰时最大的担心就是被颠覆,业界最大的悬念也是该产品会被谁颠覆,怎样颠覆?

今天我要写的第二篇是:社会文化对社交的影响:“约,还是不约?”

在第一篇《谁将颠覆微信》里,我谈到社交永远是年轻人的天下,年轻人的市场。正如碰碰联合创始人欧阳云在最近的90后报告里指出,社交的原动力是荷尔蒙,是性。在年轻人的社交里,性是不可避免的最大话题。但社交产品又是技术的产物,所以,性+技术是社交的基础。也可以说,社交产品是年轻人用技术来实现对性的冲动和需求。

微信就这样被颠覆!你要懂得怎样约炮‏

那这需求是什么呢?

如果哈姆雷特生活在现代社会,他那个著名的问题“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恐怕会变成“约,还是不约?这是一个问题”。

“约”是最基本的社交需求,也是做社交产品的出发点。大家知道Facebook的目标是“链接整个世界,”但最初,在哈佛校园里流行起来的Facebook的目的很简单:“能够找到校园里的美女,然后和她们打招呼”。当足够多的用户使用Facebook后,“链接整个世界”这个伟大的愿景才浮现出来。

在做产品时,很多人会习惯性问,“美国有什么有意思的模式?”事实上,这种“copy to China”在社交方面尤其无效,美国的一些热门产品在中国复制的效果都不好。比如Tinder,在美国最成功的交友应用,至今已经超过5千万月活跃了。它的核心功能就是翻牌,双方都喜欢对方时,就可以开始聊天。Snapchat,核心是拍照,阅后即焚。

虽然中国的移动用户比美国要多3倍,复制Tinder、Snapchat的产品也有众多,但依然没有产品能够达到美国同类应用五分之一的用户量,这就是社会文化的差别

先看看美国对“约”的文化背景。(我11岁去美国,在美国上的初中、高中、大学,经历过了美国文化的洗礼。)

“约,还是不约?”这个问题在美国其实不是一个问题。因为“约”是很正常的一个行为,没有在国内这种有点犯禁,刺激,羞于启齿的感觉。“约吗?”在美式英语里是“wanna hook up?” Hook up,是约的意思,睡的意思,也是勾搭的意思,但感觉很自然,正常。年轻人会常说,“oh yeah, we hooked up last time, it was fun. Maybe we’ll date, maybe not, who knows.”(对呀,我们上次勾搭上了,挺不错的。有可能我们会继续约会,有可能不会,谁知道……)

俗话说,教育要从小抓起。我读初一时,上生理健康课的第一天,老师就给大家发套套。我记得当时,老师还专门用了香蕉来给大家示范怎么用。当然,老师没有鼓励大家马上去实践,但整个过程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是,性在这个年龄是正常的。上高中时,谈恋爱就更加正常了,男女关系也变成大家热论的话题。学校也加强了对安全使用套套的教育,几乎每过几个月就会宣传一次。很多人都在初中或高中的时候有了第一次。

所以在美国,年轻人的恋爱经验和知识远远超过中国同龄人,而社会从上到下对“约”的接受程度也很高。也就是说,“约”这个行为,不仅是正常的,大家也知道怎样约。因此,美国的社交应用,目的只是让用户互相找到,互相认识,而认识之后,并不提供任何新的帮助或更多功能。Tinder的聊天,几乎是最简洁的,因为文字也就够了。再比如Facebook,去年才开始推出表情。

回过头来看中国,“约”还是一个羞于启齿的事儿,尤其对于女生来说。但由于整个社会在官方层面过于保守、压抑,造成这个话题更加热门,也异常有吸引力。因为被禁的东西,总是更有诱惑。陌陌的上市就是证明了“约”的旺盛需求。在美国,难以想象一个以“约炮”为品牌的公司能够上市。这不是因为约炮不好,而是太平常,太容易了,不足以支持一个这么大规模的移动应用公司。

虽然“约”在中国的需求强烈,但实际上,有多少“约炮”在社交应用上能够成功呢?我们总是听见周围有很多案例,“某某约会成功啦!”但经过我们的调查,一个最基本的数字可以体现问题。在“约炮之王”陌陌上,我们使用了多个账号,向女生们发起各种聊天请求。测试下来,回复率在2%左右。也就是说,你要搭讪50个女生,才会有1个人给你回复。当然,如果你是高富帅,那回复率可以提高很多。但是,在大众网民中,高富帅只是小众,剩下的99.9%的普通人,真正能够约上的,寥寥无几。

当然,大家都说90后不一样,很直接,可以马上就约。但这也仅仅是我们听说过的在媒体里曝光的那些段子和事儿。实际上,多数年轻用户仍然生活在一个价值观相当保守的环境里,很多人不具备“约”的经验和能力。所以,各种形式“约”的场景,变成了常态:线下浩大的相亲会,广场上家长拿着小孩的信息互相做媒,各种的电视相亲节目,比如《非诚勿扰》。

在中国,一般来说女生是不会想主动发“约”的,所以一个太直接的应用,女生很难主动上去,即使用了,也会对里面的很多搭讪不理会。这也是为什么女生回复的比例只有2%,因为她们的警惕性太高了。但如果借助一个场景,比如一个性格测试,女生的回复率就可以达到30%,10倍的提高。女生要接受一个男生的文字搭讪“你好”等等,就代表了她对这个男生感兴趣,所以女生轻易不会这样去表达。但女生接受一个男生的性格测试请求,只代表她对这个测试感兴趣,所以接受度很高。当然,玩了一个测试题后,双方就可以通过这个测试的结果来聊天了——“哇,你是这样的性格吗?”社交话题自然而然地在一个无压力的情况下建立了。当然,随着彼此的了解加深了,“约”的可能性也自然增加了。

同时,我们最近的调查显示,最大的年轻人需求还是“交朋友。”先交了朋友,才有可能想去“约会。”

微信就这样被颠覆!你要懂得怎样约炮‏

社交在中国的未来肯定是要走自己的道路,纯粹参照、拷贝美国的成功几率是渺小的。随着第一批社交应用陌陌的上市,这个领域只会越来越热。其实市场才刚刚开始,社交应用还处于婴儿期。成功的因素关键在于对社交源动力,“约”的了解,同时创造新的场景,新的模式,让用户更轻松、无压力的交流,这也是社交的本意。

唐人街精选自商业周刊中文版 微信就这样被颠覆!你要懂得怎样约炮‏

给TA喜欢
共{{data.count}}人
人已喜欢
健康医药

看你还敢不敢赌:澳门赌场庄家作弊技巧大揭密‏

2014-12-16 13:19:47

健康医药

跳槽需选对老板:黄光裕为何被下属抛弃?‏

2014-12-17 11:32:2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