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五到六年前,进口水果常被视为”天价果品”的代名词。
彼时进口水果定价普遍高昂,国产高端水果同样价格不菲。
随着时间推移,多数国产高端果品逐渐走向亲民路线,部分进口水果如车厘子等也实现价格回落。但澳大利亚水果却成为例外,其售价始终坚挺。
今年新上市的澳洲水果依旧维持高价策略,在市场中格外显眼。
以澳洲皇后李为例,单颗售价达10元人民币,其定价单位以”个”而非”斤”计算引发关注。
这种被称为”澳洲胭脂李”的品种,虽个头小于常见恐龙蛋李,但硬脆状态下仍保持清甜口感,类似中国脱骨脆李的风味特征。
另一款澳洲水蜜桃单颗售价高达20元,即便在中国优质水蜜桃产区产品面前,该定价仍显突出。
支撑其高价的三大因素值得探究:首先是反季节供应优势,南半球产区填补北半球市场空档期;其次是高昂空运成本;最关键的是成功的商品化运作。
澳洲水果通过精致包装塑造礼品属性,在附加值提升方面成效显著。相较之下,中国高端水果溢价多源于产量稀缺性,在产品形象塑造与品牌溢价能力方面仍存差距。
本文通过对比中外水果定价策略,揭示澳大利亚进口水果维持高价的深层逻辑。在多数高端果品价格走低的市场环境下,澳洲皇后李、水蜜桃等凭借反季节供应优势、空运成本转嫁及成功的品牌包装策略,塑造出”轻奢礼品”的商品属性。其核心在于将水果从日常消费品升格为情感载体,通过视觉营销与消费场景重构实现高附加值,这种差异化竞争策略为中国果业转型升级提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