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飞剧集《青春期》探讨了少年暴力犯罪的根源 (图片来源:Netflix)
澳大利亚育儿专家指出,近期全民热议的网飞犯罪剧《青春期》确有深层价值。这部聚焦被控谋杀女同学的青少年的剧集,被称作”深刻危机中的当代男性成长图鉴”。
剧中将有毒男子气概、孤独感与性别对立推向极致,心理学家认为这为澳家庭与学校开启了”珍贵对话”。家长该如何应对这些议题?
如何与青少年探讨剧情?
虽属虚构创作,但主创坦言灵感来自英国少年持刀犯罪新闻。昆士兰心理学家瑞秋·沙曼博士建议,家长可借机了解孩子对男子气概、社交媒体、霸凌与色情内容的看法。
“首先要倾听:他们持何种观点?接收到哪些信息?形成了什么认知?”沙曼博士表示,”青少年天然具有多角度思考的特质,引导他们换位思考是绝佳的教育契机。”
该剧在澳评级为MA15+(15岁以下不宜观看)。无论孩子是否观看,青少年教育专家丽贝卡·斯帕罗建议共同观影时”随时暂停讨论”,可询问”这符合真实校园吗?””学校有哪些成人不懂的潜规则?”等开放性问题。
如何维系亲子联结?
沙曼博士犀利发问:家长真了解孩子的网络行为吗?“青少年游走于现实与虚拟双重世界,放任电子设备进入卧室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斯帕罗建议禁止卧室放置联网设备(尤其夜间),并推迟至16岁再开放社交账号。育儿专家贾斯汀·库尔森补充:”定期检查网络活动,减少屏幕时间,增加家庭面对面相处,确保孩子接触正向成人榜样。”

心理学家指出《青春期》引发对青少年网络行为的审视 (ABC新闻:马伦·普罗伊斯)
跨越性别的成长议题
库尔森博士受剧集触动,正在修改育儿书终章:”当代男孩正被剥夺健康成长为男性的机会。”他在社交媒体的剧评引发强烈共鸣,强调这些议题不应局限男性讨论。
维多利亚妇女信托即将举办免费线上研讨会,探讨校园性别歧视抬头现象。执行董事玛丽·克鲁克斯透露,活动将分享莫纳什大学关于破解网络有毒男子气概”暗黑影响”的研究成果。
求助渠道指南
沙曼博士提醒家长不必过度恐慌:”仅有极少数青少年会受网络极端内容影响。”若担忧孩子行为或心理状态,应优先咨询全科医生,排除生理因素后再制定心理健康方案。
本文仅供参考,具体问题请咨询专业顾问。